(中国减贫故事)“牦牛入股”增收入高原“白帐篷”走出草原脱贫路
中新社青海泽库9月12日电 题:“牦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帐篷”走出草原脱贫路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陈康亮
作为牧民后代,四十多岁的藏族汉子俄多,有一股子闯劲,小有名气的他成了“理事长”。
皮肤黝黑的俄多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拉格日村。藏语里,拉格日指“白帐篷”,相传他们的祖先,从外地迁徙而来,最后搭起一顶白帐篷,繁衍生息。
幼年记忆里,生养他的草场,倒也肥美,可草原人口增多,牛羊成群,草场面积却“长不大”,有些还成了黑土滩,牛羊面临“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拉格日成为典型贫困村。
年富力强的俄多,走南闯北做生意增长了见识,他越发觉得身边的牧民兄弟们,生活没有规划,“今年吃得够,就不想明年”。
怎样把世代生活的如荫草场留给后代,还能让这一代人衣食无忧?
他深知,“传统牧民家里男子放牛羊,女子挤奶、打酥油、干家务,全家围着牛羊转,牛羊养了他们,但也捆住了他们的手脚。”
2011年,担任拉格日村二社社长的俄多,大胆发起一项实验,“我们二社36户成立合作社,每家挑两头最壮的牦牛,再划出6000亩草场做专属草场。同时,政府拨付的36户、共27万元(人民币,下同)草原奖补资金注入合作社,做买卖。”
不出所料,牧民起先不买账。“大家认为牛羊、草场交到合作社,可能随时会失去。”俄多说。
好在实验规模小,36户牧民半推半就地加入。当年,合作社利润21万元,专属草场的牧草长势好转。
实验前后“天壤之别”,更多牧民慕名而来。
如今,多项政策添后劲,略显原始的合作社“脱胎换骨”。
2017年,拉格日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给草原“把脉”,为牧民“问诊”,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明确分工,理事会、监事会下,设牦牛养殖组、藏羊养殖组、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以牦牛养殖组为例,分21个小组,确定各小组组长及放牧员、挤奶员。
走进拉格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高原美丽乡村。一侧,是整村易地搬迁生活区,另一侧是养殖区。
“空间”无解,拉格日向“时间”求解。作为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说:“冬天,人住在生活区,牛羊圈在养殖区集中饲养,让草场休息,夏天,在草场放牧。这种划区轮牧,打了时间差,草、畜平衡。”
草场轮牧、牲畜草场折价入股、牲畜分群饲养、用工按劳取酬、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配……成为泽库草原脱贫攻坚的“拉格日”模式。
“以前,村里400多个劳动力,整天围着牛羊团团转,”泽库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吉本加说,现在只要145人,“其他人释放劳动力,干别的产业。2012年至2019年,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累计创收6115.67万元。”
吉本加说,如今,泽库县各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64家,并成为县里扶贫产业园畜牧产品原料基地。
而退化的万亩黑土滩,得以系统治理,拉格日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此前介绍说,该省持续做大做强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新极点”。截至2019年底,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99元,年均增长9.7%。(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