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11日电 题:雪域高原盛开民族团结之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纪事
新华社记者杨静
雪山上雄鹰展翅、草甸中牛羊成群、田地里青稞低垂,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群众正准备迎接丰收时节。
这里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金沙江、澜沧江等江河将群山切割成深深的峡谷,河流成了自然通道,道路交通很不方便。
如今,迪庆州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相连。
多个民族一家人的和谐密码
随着雨季陆续结束,迪庆州德钦县迎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领略梅里雪山的壮丽景色。
藏族退休老教师洛桑永平也最喜欢这个季节,每天早上,他都会到镇里的阿墩子古城转上几圈,然后回家吃糌粑、喝酥油茶。
“我们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洛桑永平说,他的父亲是回族,母亲是藏族,姐夫是汉族,有两个妹夫分别是彝族和白族。谈及多个民族如何相处时,他认为:“爷爷奶奶是全家的榜样。”
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奶奶是做回族饮食的好手,本打算扎根西藏,但老家亲人想念他们,不断给他们写信。最后,他们回到了德钦县,和家人在一起。
洛桑永平认为,成为一家人已是不易,大家要相互尊重、包容,多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洛桑永平教过很多民族的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教育让大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出钱买课本、笔墨给学生……”洛桑永平说,为了帮助学生,他们在学校开垦了一块菜地,用卖菜的钱给学生买学习用品。
“现在不用担心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洛桑永平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在民族贫困地区实施了“三免一补”“十四年免费教育”等政策,让更多孩子能接受教育。
和谐进步擦亮高原明珠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滇藏茶马古道重要驿站。走进独克宗古城,斑驳的石板路和两旁古色古香的藏式建筑仿佛将时光拉回到过去。
79岁的祁继光从小就生活在古城边上,见证着独克宗古城从被田野包围的小山村,变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祁继光说,以前去一趟昆明需要走好几天,现在坐飞机1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同时,因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长期的和谐稳定,迪庆州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各国的游客都爱来旅游,还有一些游客来后就在当地定居,做起民宿和特产等生意。
迪庆州文旅局局长鲁志军介绍,去年迪庆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200万人次。其中,接待的海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帮扶干部牢记初心使命
80多年前,红军长征走过迪庆,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80多年后,一批批来自上海的对口帮扶干部,精心呵护民族团结果实,秉承初心与使命,全力帮助迪庆州摆脱贫困。
迪庆州属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04年,中央明确上海对口帮扶迪庆州,确定了上海嘉定区、宝山区、闵行区帮扶迪庆州德钦县、维西县、香格里拉市。
眼下,维西县的糯山药将进入收获季节。维西县白济汛乡碧罗村的候李按捺不住心中喜悦,每天都往地里跑。
“去年的糯山药卖了8000元呢!”候李说,在上海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们家种植了糯山药,如今有人到家门口进行收购,价格也翻了几番。
回想起多年前的生活,候李仍唏嘘不已。“住的是木楞房,走的是土路,种地也没什么收入。”候李说,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木楞房已改造为更安全牢固的二层楼房。
上海援滇干部、迪庆联络小组组长邵钧介绍,上海还投入了80万元帮助维西县碧罗村建设糯山药包装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今,在迪庆州的每个贫困村都留下了上海援滇干部的脚印。各界齐心协力下,今年5月,迪庆州通过验收、整州脱贫。
虽然迪庆州告别了绝对贫困,但上海援滇干部们并未停歇,走村入户,推进项目落地,排查返贫风险。
“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邵钧说,他们将继续坚持“迪庆所需、上海所能”,在产业扶贫、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