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脱贫·一路同行)陕西千年镇巴腊肉提标升级“腊动”扶贫引擎
中新网陕西镇巴9月11日电 题:陕西千年镇巴腊肉提标升级“腊动”扶贫引擎
中新网记者 张远 梅镱泷
秦巴山区的清晨,阳光挟着淡淡的薄雾穿林而过。陕西省镇巴县三岔河村村民齐兴芳来到猪圈前,依次打开圈门“放猪”,十几头关中黑猪窜出猪圈,在山野间尽情“撒欢”。
“家里养了一百多头猪,都是供应给当地企业制作腊肉的。这些猪需要十个月才能出栏,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齐兴芳告诉记者,前年她在当地政府的牵线下,与县上的腊肉加工企业达成协议,并扩大了饲养规模。
图为三岔河村散养的黑猪。 张远 摄齐兴芳所说的腊肉,就是镇巴县特有的镇巴腊肉。在这个位于大巴山腹地、陕西省最南端,人口仅28.9万人的小县,镇巴腊肉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以其独特的腌制工序和考究的选料远近闻名。当地家家户户都有熏制腊肉的传统。
镇巴腊肉于2013年12月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为了用好镇巴腊肉这个脱贫“利器”,推动镇巴腊肉产业高质量发展,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门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高振江教授等专家,于2018年5月随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组来到镇巴县,对镇巴腊肉企业进行调研,之后从品牌建设、全产业链打造、镇巴腊肉系列产品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我们走访看到,镇巴发展腊肉产业有两大优势,一是此地养猪的环境和条件非常好。二是当地民众制作腊肉吃腊肉的习俗已经很长时间了,有着非常好的历史积淀。”高振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腊肉产业对当地畜牧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高振江发现,镇巴旧有的腊肉标准体系很不科学,未能体现其特色与优势。换言之,镇巴腊肉虽好,但为何好却无据可依。
“于是我提出了修改腊肉标准的意见,必须找到这个特点。还要把诸如苯并芘、总砷、铅等物质的含量问题找出来,进行标准化。”高振江说,高品质源于高标准,这个标准在符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一定要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此才有竞争力和特色。
对于高振江的建议,当地高度重视,成立了镇巴腊肉地标修订领导小组。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考察学习、座谈交流、专项抽检等形式,形成镇巴腊肉地标理化指标修订依据。
“2018年7月,镇巴县向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腊肉地标修订申请书,新标准于2019年4月正式实施。”镇巴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高吉平告诉记者,该标准修正了腊肉生产的诸多指标,如有害物限量,重金属、二甲基亚硝铵、食用盐的含量等,并首次对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理化要求。
据高吉平介绍,新的标准实施后,镇巴县市场监管局开始着手建设镇巴腊肉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快速推开运用,意在激发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倒逼一产发展绿色循环养殖,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助力脱贫。在此期间,镇巴腊肉产业园于镇巴县小洋镇开工建设。
2019年8月,九三学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组到镇巴“回头看”时,高振江专程前往新建的镇巴腊肉产业园进行了调研,提出更加细致的腊肉产业发展意见。“腊肉标准化体系建设包含诸多标准,而这也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一个‘标尺’。”高振江认为,应通过融入技术制订标准,继续完善腊肉产业中从生猪饲养到加工、仓储、销售等等每一个环节的标准,继续分类细化。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产品,自然就会有企业投入。
2019年10月,镇巴腊肉全产业链安全溯源体系上线。2020年6月29日,最新补充修订的《镇巴腊肉标准综合体》通过审定。专家表示,建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解决了标准不全、加工工艺技术瓶颈的问题,打通了产业壁垒,实现传统产业重塑和再造,对推动腊肉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仅依靠执法部门,更要依靠技术手段。有一个好的标准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才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振江说。
“标准综合体更加细致地规定了腊肉产业的全产业链要求,从猪仔种类、繁育方式、饲养场地、出栏标准、饲料配比、加工技术、包装运输一直到售后追踪等等,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而安全溯源体系则是‘保卫’这一综合体的执行。”高吉平称。
图为镇巴腊肉配豆腐乳。 张远 摄有了高标准的“加持”,镇巴腊肉加工企业从2家发展到现在的5家,并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搞订单养殖,带动两千余贫困户按照镇巴腊肉标准饲养,每户均增收不低于5000元,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县腊肉产能从一千吨提升至三千吨,主要销往西安、汉中、重庆、四川等地。
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当地政府引进的一家食品生产企业,主要从事生猪养殖、腊肉加工。公司通过运用镇巴腊肉标准体系和带贫机制,整合当地各类资源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厂房内分隔着冷库、半加工、包装等众多车间,工人们穿戴着卫生护具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展厅内摆放着众多包装精美的腊肉丝、腊肉条、整装腊肉、猪心猪肝等等。
该公司总经理吴浩介绍,公司目前已辐射带动贫困户535户,涉及贫困人口2000多人。所有猪仔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后,分发给农户和贫困户分散养殖,实现了带贫增收。今年产量预计达500吨。
周全是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派驻镇巴县构园村的扶贫干部,已在当地驻村一年有余。面对镇巴腊肉产业别开生面的扶贫前景,周全与构园村村委会主任代贵明也动起了“心思”。
图为周全(左)与村民代贵兴(右)在家中后院攀谈。 张远 摄“构园村是九三学社陕西省委的‘联户结对’帮扶村。我们组织专家教授对构园村进行了专项调研,开展扶贫助学、农业科技普及、送医送药捐赠慰问等活动,直接惠及贫困户。还申请九三学社中央资金20万元,为构园村提供近百吨优质肥料。”周全告诉记者,此外九三学社在科学和教育界资源富集,必须利用这一优势为村民开展养猪技术培训,加入镇巴腊肉产业扶贫致富“大部队”。
记者来到构园村村民代贵兴家中看到,后院的“畜牧场”内饲养着鸡、羊、猪,家中房梁上悬挂着大量腊肉。“村中家家户户都养猪,不过数量都不大,几头而已。”代贵兴说,村子里脱贫的村民都盼望着致富。
构园村村委会主任代贵明告诉记者,去年10月,村委会和扶贫干部都萌生了办养猪场的想法。经过近一年的执行,目前水、路、电已配置到位,再加上九三学社的技术指导,下半年养猪场就会开张。
“脱贫后要致富,必须抓住机遇,让村民参股。”代贵明坦言,村中养猪场规划养猪300头左右,预期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