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12日电 (刘亮)“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都显示了交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改变都离不开交通人的奋斗和付出。
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西藏、湖北、四川、江西等地五位交通扶贫干部现场,讲述其亲历的交通扶贫故事。
交通运输部法制司执法监督处处长罗洪波于2016年至2018年3月期间,任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委副书记。罗洪波表示,在2013年之前,从安远县城到赣州市不到200公里的距离,但是去一趟“需要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罗洪波说,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安远县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上南昌、南下广东、东出福建、西进湖南的高速公路大通道。从此,告别了大山的阻隔,同时安远的农村路得到飞速发展和完善,2017年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的示范县。
西藏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生活条件艰苦。2016年,徐文强作为交通运输部选派的一名援藏干部从北京首都来到了雪域高原。现任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的徐文强表示,四年来,自己亲身参与了当地交通脱贫攻坚的全部过程,也亲眼见证了240万农牧民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作为一位见证者和亲身参与者,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在谈及这些年西藏地区道路交通取得的成果时,徐文强说,全区只有一个乡镇和10个村因为暂时不具备条件还没有通上公路,乡镇的公路通达水平达到99.9%,村的通达水平达到99.8%。
“左边石柱河,前面梯子河,右边洋芋河,后面大山坡,我们祖祖辈辈,背磨得像骆驼。”一句古话道尽了过去店子坪村出山的艰辛和苦酸。据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支部书记王光国介绍,店子坪村海拔1200多米,过去店子坪村的村民要到临近的高坪镇去赶集,要沿着沿河两岸的绝壁小道翻山越岭,来回要两三个小时。
2002年,王光国当选村支部书记以后,就开始动员大家修路。从凿毛路、修砂石路,再到后来的水泥路、沥青路,2013年该村终于在悬崖绝壁上打通了出山路。现在,店子坪村现在已实现了户户通、村村通,村子也已成功脱贫且去年人均收入实现过万元。
“在色达工作稀缺的是氧气,宝贵的是精神。”“抗缺氧”精神是在色达工作的干部们经常说一句话。色达县地处川青交界地区,是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委副书记桂志敬介绍,色达县平均海拔4127米,山大沟深,环境闭塞,常冬无夏,氧气稀薄。
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桂志敬通过走访乡镇、了解交通需求等方式,发动各方面的资源,完成定点扶贫的工作任务,促进了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的提升。
桂志敬表示,经过4年的定点扶贫,色达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60公里,17个乡镇134个行政村实现了100%通硬化路,100%通农村客车,圆满完成了“两通”目标。在多方努力下,今年2月份,四川省已正式宣布色达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今年6月底,我们剩余的90户319人实现了脱贫。”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过去热拉村的真实写照。2017年至2019年期间,吕怡达在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谈及在热拉村任职期间最大的感受,吕怡达表示,最大的变化还是交通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热拉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体村民在走亲访友、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不太方便。如今,通过交通扶贫,热拉村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完成了村组道路建设6.9公里,实现了全村百姓“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道路的“赋能”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吕怡达指出,如今“交通+扶贫”“交通+电商”“交通+特色农业”等新模式都在热拉村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完)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