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重心向内转移无法忽视
特约评论员/张军
发于2020.7.27总第957期《中国新闻周刊》
很多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采取的封国之策,让全球经济因供应链中断而处于几乎瘫痪之中。但这并非供应链的错,也不像很多人臆断的那样,分散的全球生产链是非常脆弱的。真正脆弱的是人们对于全球化的信念。由于过分担心全球制造业对中国的依赖,旨在孤立中国的所谓本国优先论甚嚣尘上,美国甚至威胁在技术链上要与中国脱钩以阻止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
不可否认,对中国日益扩大的经济规模的恐惧正在支配美国乃至更多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但那种假定中国的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其对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善用,甚至认为切断技术供应将置中国经济于死地的想法未免言过其实。事实上,尽管今天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但至少在过去10年,国内巨大的投资市场和超级购买力才是其经济发展的真正支柱。深耕国内巨大市场的结果便是,中国在过去10年迅速成为拥有科技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的重心已在偏离那个所谓“外部大循环”的轨道,向内转移。但其意义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评价和充分的理解。原因之一是,经济学家们过去的讨论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因为他们一直对中国过去执行多年的投资扩张政策持批评态度,并对这些政策导致的潜在债务风险忧心忡忡。这就无法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中国试图转移其经济重心的合理性。其结果,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政治家依旧习惯于用全球贸易数据和供应链理论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看到,所有对中国的指责和抱怨均以限制中国的出口或限制向中国的技术输出为结局。换句话说,根据技术供应链的理论,阻止中国经济扩张的最直接手段是阻断中国经济所依赖的这个“外部大循环”。
不过,多年来,当经济学家们在使用全球供应链理论揭示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时,中国实际上已在试图减少对这个“外部大循环”的过度依赖了。其原因不仅是进入本世纪不久就遭遇与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也是因为经济规模的扩张需要克服结构不平衡的羁绊。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经济重心的转移,从依赖外循环战略转向依赖内循环战略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15年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对其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络进行持续投资,提升和扩张其能力。本世纪以来,中国鼓励和支持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允许并支持私人企业在移动支付、电商、物联网、智慧制造等数字化新经济领域大显身手。中国政府今年已决定启动大规模针对以5G基站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一轮投资计划。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西方经济,更给了中国加快转移经济重心的机会。开发国内市场并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即便经济重心内移,在未来20年中国也不可能孤立于全球技术供应链,相反,中国仍将是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参与者。中国转向以创造更大的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努力,将会为中国本土企业更快地扩张和国际化提供机会,也将为全球投资者和跨国企业创造机会,这必然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2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