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治7月1日电 题:申纪兰“离开”后的西沟村:将“纪兰精神”代代传承
作者 范丽芳 王惠琳
“纪兰饮料”“纪兰潞秀”“西沟申纪兰主题邮局”……走进西沟村,“纪兰精神”标识随处可见。
6月28日,农民代表申纪兰与世长辞。在她守望一生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纪兰精神”正在延续。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西说,“‘纪兰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 韦亮 摄“每年‘七一’前后是申主任最忙的时候,讲党课,接待客人,从早到晚,特别心疼她。”回忆起往年建党节的情形,跟随申纪兰8年的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纪兰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娟说,申主任总是身体力行,做好每一件事,热心对待每一个人。
“纪兰精神”是热爱劳动、与时俱进
1949年出生的张相和,称邻居申纪兰“婶婶”。“热爱劳动,为人民办实事,始终保持一个农民的本色”,是张相和对她的评价。
过去的西沟村荒山秃岭,“申大婶带大家上山植树,她身体强壮,干活不次于男劳力。早上出门,中午吃点自带干粮,山坡上休息一会儿继续栽。傍晚我们都回家了,她还在山上,瞧瞧栽过的树,哪里不好就重新弄弄。”张相和回忆。
在西沟村香菇大棚里,“50后”王根考正在查看香菇长势。“村里老人多、妇女多,2013年,经专家调研考察,西沟村决定建香菇大棚,解决这些劳力。申主任从河南请来技术专家指导,作菌棒、搭大棚,当年就实现了投产。”王根考说,没想到除了玉米,西沟村的地里还能长出香菇。
申纪兰用与时俱进理念,关掉污染企业,引进电商,发展“红色”“绿色”“彩色”西沟。
“纪兰精神”是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西沟村民周德松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彼时,当地经济落后、物资紧缺。西沟村提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西沟村从过去的“荒山扎进石山沟,旱涝风暴年年有”,变成“山上青松绿油油,核桃山杏半山腰;道路两旁都是柏,核桃挂满枝树梢”。 韦亮 摄周德松回忆,过去,西沟村十年九旱,靠天吃水,经常得去几里外挑水。在申纪兰带领下,当地打出一口600多米深的水井,解决了吃水难题,“我理解的‘纪兰精神’就是能吃苦、敢吃亏,脚踏实地好好干。”
西沟村民用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换来了平整的柏油路、舒适的住房、稳定的产业,以及夏天凉爽的山风。
“纪兰精神”是勤俭节约、淡泊名利
申纪兰爱惜粮食的习惯众人皆知。“曾经有人吃饭剩了一半,申主任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80后”驻村干部宇文杰回忆,申纪兰不剩菜不剩饭的习惯,影响了许多人。
对王瑞霞而言,申纪兰事迹不再是冰冷的解说词,而一件件具体的事,一句句暖心的话。 韦亮 摄在“90后”西沟展览馆讲解员王瑞霞看来,随着物质条件提高,人们对于名利有了更多追求。“我认为‘纪兰精神’就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王瑞霞说,虽然与“申奶奶”相识仅3年,但她的事迹不再是冰冷的解说词,而是一件件具体的事,一句句暖心的寒暄。
申纪兰,一生扎根农村,初心不改,书写“纪兰精神”,见证时代巨变。
如今,“纪兰精神”已融入西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说,进入新时代,西沟村正在推进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过幸福、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既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纪兰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注西沟”。(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