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6月30日电 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里洞见美丽中国
记者 柴燕菲 钱晨菲
回顾浙江近15年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从靠山吃山陷入成长烦恼,到痛定思痛擦亮生态底色,再到深情护绿夯实“高水平全面小康”厚实本底,浙江一次次面临选择,又一次次作出抉择。坚定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浙”里也成为洞见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
灰与绿的抉择:“速度与激情”按下停止键
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沁人绿意直抵心间。潘春林刚招呼完一桌客人,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下一桌订单的准备中。
杭州富阳乡村。李潇鹏供图他是“春林山庄”的老板,也是天荒坪镇农家乐协会会长。作为余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小村庄关停矿山后“逆袭”的故事,潘春林不知已对多少游客说过。
余村山多地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靠山吃山,创办水泥厂、石灰窑,一跃成为有名的富裕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时达300余万元。
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给余村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我当时在矿区开拖拉机,抬头看不见蓝天。出趟门回来眉毛、头发都是粉尘。”潘春林说。
彼时,用环境换GDP的不仅是余村。时任浙江省长吕祖善回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浙江很少有地方不被污染的。21世纪初期,环境污染严重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污染最严重时,该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中66个被酸雨覆盖,其中33个为重酸雨区。其间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些使浙江逐渐认识到,用污染环境换来的发展是死路一条。
后来,惊醒的余村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村集体收入从最高时的300多万元降到20多万元。大受影响的钱袋子让村民感到彷徨。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此诞生,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将生态兴村的路子走下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余村的实践也给浙江带来了绿色发展思维的启蒙。痛定思痛的浙江决心由“灰头土脸”重新梳妆,以环境换发展的“速度与激情”按下了“停止键”。
之后数年,久久为功的绿色发展道路逐渐铺开:2006年,浙江省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对钱塘江源头地区的10个市县实行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试点;2007年,该省16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和准重点监管区全部达标摘帽;2008年,开始新一轮“811”环保行动;201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规定,率先出台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
至2010年底,浙江圆满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任务,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破与立的平衡:谋发展与环保双赢
如果说本世纪初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抉择是时代大考,那么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则是对浙江绿色发展决心的突击检验。
安吉余村。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被喻为百年一遇,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的浙江可谓首当其冲。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触底,增长3.4%。
面对经济保稳的压力,是回到之前的老路快速恢复元气,还是坚持绿色发展凤凰涅槃?浙江选择了后者。
“当时的浙江经济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吕祖善回忆,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三天五天就能完成的,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恒心、沉得住气。
彼时,浙江省委主要领导表态,不要唯GDP,不要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把眼光放远一些,要谋划一批管长远、管全局的大事要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0年召开的中共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足见浙江擦亮生态底色的决心——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三轮“811”环保行动、“四边三化”行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一系列组合拳在浙江打出。
2013年,有着2万多家水晶加工户、占国内80%以上产量的金华浦江打响了“治水第一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水晶加工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引入浦江,虽富了一方百姓,但彼时浦江每天有1.3万吨水晶废水、600吨水晶废渣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排,该县85%以上水体受污染。
通过“五水共治”,浦江累计关停污染水晶加工户19680家,拆除595万平方米违建,拆除水晶加工设备9.5万台。并投资约20亿元,新建4个水晶集聚园区,以实现集中治污、集聚发展。
岸上的产业理顺了,水污染问题也逐渐治愈。2015年底,浦江22条劣Ⅴ类支流全部消灭,全县51条支流中优于Ⅲ类水质的达到42条。
“曾经我们都把翠湖叫做‘茅厕’,水面上漂着雪白的一层,垃圾都往水里推。臭的我们都不敢走过去。”在当地曾“臭名昭著”的翠湖边,71岁的陈云鹤说。“如今可以散散步、游游泳,环境变的这么好我们想都不敢想。”
浙江在“破”与“立”的平衡间积极寻求发展与环保的双赢,一系列举措逐渐显露成效:
“十二五”期间,该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7748亿元增加到42886亿元,年均增长8.2%的同时,2015年,该省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比例为72.9%,比2010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3.1%,比201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8.82%、16.91%、21.35%和28.81%。
于浙江而言,一个事件也颇具标志意义:2015年,该省为26个县集体摘掉“欠发达”的帽子,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着力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内容。
从2010到2015,经此一役,浙江更加坚定。
面子到里子的转变:夯实“高水平全面小康”本底
如今的浙江,处处是新景,处处是新机。在浦江县新光村,当地青年陈青松召集了30多位年轻创业者于群山掩映中碰撞火花,共话乡村振兴。
整治后的浦江翠湖。 钱晨菲 摄“之前我一直在苏州做水晶生意,不太愿意回来,印象中的浦江太脏了。”2015年的一次探亲,让陈青松彻底改观,“新光村曾聚集着316家水晶作坊,现在村中机器轰鸣、废水横流不见了。良好环境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乡村音乐、创意集市、非遗体验……如今,新光村每年游客量达120余万人次,村民们在家门口卖土特产都能赚钱,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营收100余万元。
以新光村为代表,多年护绿并因地制宜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之后,“绿水青山”的反向赋能让浙江各地收获着巨大发展红利。此背景下,浙江选择让绿色发展理念由“面子”向“里子”深化,令其成为之江大地上的共识。
曾经因造纸产业“穷”了环境的杭州富阳,几年前的面貌令人唏嘘:城里少有干净的汽车,没有硬化的地面尘土漫天,农民平时不敢开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指引下,富阳先后投入资金123亿元,关停造纸及关联企业1000多家,总共腾出发展空间15000多亩。
“腾笼换鸟”后,当地PM2.5日均浓度由2017年的42.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35.5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优良率由2017年的90.9%提高到2019年的93.9%。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优。
“面子”变美,全民参与守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最美庭院”大比武活动成为当地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明星活动”,一村村、一户户各具特色的农家庭院延伸到了富阳乡村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当地“美丽庭院”创建率达到100%,庭院“小美”不断助力乡村“大美”。
2019年,富阳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57亿元,同比增长34.9%和27.9%。
从浙江全省层面看,在理念的深入普及支撑下,去年,浙江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中国首个通过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公开表示,浙江要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不断培养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道德和绿色生活习惯,大力打造文旅健康幸福产业、高效循环生态农业和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等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让生态资源更好地成为生态资本、生态红利。
15年,一路走来,初心不改。如今,绿色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细读“浙”里,亦能洞见美丽中国的发展范式。(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