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贵阳“地摊经济”措施正在草拟中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张鸿杰 实习生/彭烨)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就业危机,我国多个城市最近放宽对“地摊经济”的管制,允许流动商贩临时占道经营。6月1日下午,记者从贵阳市综合执法局采访获悉,目前贵阳“地摊经济”的相关措施正在草拟中,具体细则将根据道路情况和整体环境来定。
摊主感激:“地摊经济”让我可以多摆16桌
5月31日晚上7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记者来到热闹的陕西路夜市。烤鱼、烙锅等摊位一个连着一个,整条街数下来有二三十家,好不热闹。
“帅哥、美女,来我家吃东西嘛,烤鱼、烙锅、砂锅粉、烧烤样样都有。”只要一有客人经过,每个摊位的老板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烤鱼摊主张老板告诉记者,他已在这里摆摊七八年,从下午6点经营到凌晨3点,现在每个月交的摊位费是1000元。
“一晚上平均有10多桌客人,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二三十桌,一个月的纯利润有一万多元。现在人流量差不多恢复了七八成,看到国家支持‘地摊经济’,我特别高兴。”张老板说,有好政策干劲更足了。
夜夜香特色板筋盖饭是贵阳比较有名的一家摊位。恰好是饭点时间,饥肠辘辘的记者便选择在这里坐下。
起锅、烧油、炒板筋,师傅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一大锅板筋就炒好了。排队两分钟后,记者买到了一份小碗的板筋盖饭,23元。
老板王女士说,这个摊位从她女儿1岁时就在经营了,如今女儿已经27岁。“因为食客很多,6张餐桌根本不够,所以又在店外的人行道上摆了16桌。”王女士笑着说,“感谢‘地摊经济’,让我每天晚上可以多赚一点钱。”
现在,王女士每天要卖出700多碗板筋盖饭,一家人以及店里的7位员工都靠着这个摊位养活,每天从中午12点忙到凌晨4点。
采访中,食客林炳勋认为,对于市民来说,只要是食材和用餐环境干净,路边摊和饭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非常支持有烟火气的“地摊经济”。
专家观点:“地摊经济”保就业保民生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堂皇入室,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6月2日,记者就相关问题电话采访到了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寒松和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罗霞。
张寒松表示,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地摊经济”是个体经营户的一种自救形式。相对于固定的门面经营,地摊节约了大部分经营成本,从而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于老百姓而言,线上购物方便了人们某方面需求的同时,地摊也方便了人们在吃和一些日用品等方面的需求,这种形式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且会长期存在。”张寒松说。
张寒松认为,“地摊经济”是低收入人群的自助自救,也是政府应该鼓励的做法,更是一种灵活的“保就业、保民生、保基层运转”的方法。就算疫情完全结束后,也值得推广。
罗霞认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当下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地摊经济”展现了一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此外,由于街道属于公共领域,产权界定不清晰,虽然行人、车辆、小贩会对公共资源产生争夺,也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地摊经济”。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有关部门:“地摊经济”措施在草拟中
6月1日上午,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时,关切地询问了几家商户和摊主近几个月的收入情况。李克强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上个月底,中央文明办也发文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6月1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贵阳市综合执法局。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说,中国多个城市最近放宽对“地摊经济”的管制,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点赞。目前贵阳“地摊经济”的措施正在草拟中,具体细则将根据道路情况和整体环境而定。
记者:张鸿杰 彭烨(实习)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