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博导图登克珠,教鞭下的“三个条件”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电 题:博导图登克珠,教鞭下的“三个条件”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回归全国政协“议事厅”第三年,图登克珠参加小组会仍习惯“后排就坐”:每日会议先听取同界委员讲话,做笔记、划重点,深思熟虑后再请求发言。
5月24日,全国政协委员图登克珠在少数民族界别驻地北京友谊宾馆与其他委员阅览当日的《中国新闻》报。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北京友谊宾馆因常年接待少数民族委员向来华服云集,这位黑衣、黑裤、黝黑皮肤的藏族区域经济研究学者位列其间并不显眼,加上今年特殊两会的口罩“装饰”,人群中寻觅更添难度。
2003年起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教育界委员、2018年第三度被推选并转至少数民族界履职,身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的图登克珠,十余年建言资政生涯始终把目光锁定校园。
在他看来,西藏面貌过去20年快速转变,起因与核心是教育普及;而破解当前高原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题眼,也一定是回到教育。
图登克珠1960年代生于昌都,读书时期来到林芝,大学考入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深造,从此执起教鞭不再放下。忆及连“笔记本都买不起”的往日,今时西藏成为中国首个实现15年公费教育的省区,前后数十年对比鲜明。教育资源深入藏区让每个年轻人机会均等。
内地西藏班开设逾30载、累计招生近15万,有效拓宽西藏教育质量不高的局限。“孩子考上大学在西藏家庭的高兴程度,甚至不如中学时考上内地西藏班。”图登克珠形容。
他将近年在藏区就读的高中生与内地西藏班学生相比,发现高考成绩已趋接近;但仍呼吁持续扩大内地西藏班招生规模。
“现在让孩子到内地读书绝不仅为提升受教育质量,最主要的是从小融入国家大环境。一辈子待在偏远地区,即使接受再好的教育,思想也会被禁锢在那里,狭隘的、区域性的观念就仍会存在。”
谈到网络上关于调整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加分的现行政策争论,儒雅的图登克珠直指该政策“不该改”。他说,从结果论看,少数民族学生并未因民族身份在毕业后获得更好工作、拿更高工资,“加分”是让这些存在语言劣势、地处偏远的学生在“进高校时机会有所倾斜,出大门择业却条件均等”。这也体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本质。
17年前,图登克珠首次走上全国两会,提案建议在西藏高校设立博士点。其所在的西藏大学于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一级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获批博士授权点,了却图登克珠10年履职的一桩心愿。
学生选择图登克珠作为硕博导师,必须满足他设定的三个条件:读懂西藏、感恩西藏、服务西藏。而达到这些相对抽象要求很可能将花去整个研究生生涯乃至更长。
“读懂西藏,我让学生们深入藏区,特别是那些内地来的孩子多去走走看看;感恩西藏,是要感恩西藏这块土地对你的塑造,看到你从中汲取的养分;服务西藏,不要求学生们在这里待一辈子,但我希望不论他们走到哪儿,都能讲讲西藏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西藏。”
门下弟子超过50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毕业于欧美名校后来到高原,毕业后又花开叶散。疫情在湖北暴发期间,图登克珠与其在武汉工作的研究生时刻保持联络,除了及时互通疫情信息,更多的是问候学生全家平安。
中国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西藏已于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摘帽,但相比其他地区返贫压力更大。图登克珠说,必须看到因长期政策倾斜,一些西藏百姓存在依赖政策扶贫的心理;要巩固心血、提升百姓自我发展的能力,“问题又回到教育上来”,要通过教育避免相当一部分人的返贫。
全国两会因疫情延后召开没有降低图登克珠的参会热情,相反他觉得作为“老委员”今年来北京“更兴奋、更有冲动”。他表示,非常之年的特殊两会,显示出中国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底气;诸多热点议题拿来讨论、“政策牛肉”摆上桌面,中国持续提升与完善治理的决心不容小觑。(完)
【编辑:田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