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战贫”叠加“战疫” 代表委员支招“走好最后一公里”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战贫”叠加“战疫”的特殊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大幕将起之际,关于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及如何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等话题成为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的共同关注点。
“疫情阻挡不了中国脱贫攻坚步伐”
“李老师已经‘走’了4年了,但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他的路走。”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说。
郭素萍口中的李老师,是她的丈夫、2016年因病离世、被称为“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作为李保国团队核心成员,已是花甲之年的郭素萍仍在坚持前行。如今,她的脚步遍布河北全省,每年在扶贫一线超过300天。
今年是一个特殊年份,新冠肺炎疫情给郭素萍的工作增加了困难。“但我们依然没有拒绝过一个农民的求助。”
今年全国两会行将启幕,郭素萍说,她将继续建议本科专业目录恢复设置经济林专业,以此调动相关专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还将提出京冀协同建设“雄安新区现代农业创新硅谷”等建议。
“疫情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郭素萍说,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国家,还有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但她同时强调,扶贫是动态的,“防止返贫比脱贫任务一点也不轻松,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提炼再提高,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果”。
“攻坚拔寨和巩固成果齐头并进”
多位代表委员建言,在奋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的同时,也要多措并举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者应齐头并进,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建建议,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探索开展非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于非贫困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表示,全国两会上,他将提出完善乡村用人机制、畅通乡村用人渠道等方面的建议,让更多人才愿意来到乡村、能够留在乡村。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表示,将继续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保障民众相关利益方面的建议,让脱贫民众持续增强“幸福感”。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对农村小微企业的生产恢复情况愈加上心。“我准备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加大扶持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让在农村的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脱贫攻坚需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中国脱贫攻坚在‘最后一公里’上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部分贫困民众内生动力激发不够、稳定脱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认为,“后扶贫时代”的脱贫攻坚需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可研究制定贫困县经济发展产业引导政策,加大对贫困县产业园区、信息物流平台的扶持力度,对贫困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给予更大力度的用地、融资、税收等政策倾斜。”张大方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在多年调研中发现,“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而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正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难题。
对此,李天来建议,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层次定位清晰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设立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专项,引导科技资源向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前沿聚集。与此同时,稳定农业一线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培训,提供人才支撑。
“精神文化脱贫不应被忽视”
“脱贫首先是物质上的富裕,其次还要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农民作家马慧娟如是说。
“今年我提交了加强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马慧娟说,基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设施非常到位,但缺少“文化专员”去做专业的事情,因此她建议在乡村设置专人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互联网让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马慧娟认为,互联网能够给人更多的机会。但她发现,虽然乡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文化建设的步履却有些慢,虽然互联网、智能手机已经在农村普及,但仍有不少农民对互联网不了解、不接受。
马慧娟说,她建议中提到的村文化协管员首先要“懂”互联网,以向村民普及互联网知识,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文艺知识储备,带动村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完)(参与报道:刘鹏 王景巍 李晓伟 唐小晴 杨迪 杨茜)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