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财鑫闻|泸州老窖1.5亿存款追回无望又遇业绩“爆雷”

2020-03-31 12:43:24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3月30日讯(记者 沈童)随着泸州老窖(000568)“长沙1.5亿元存款不翼而飞”一案终审判决的落定,这一尘封了6年之久的存款失踪案揭开了其层层面纱。

根据泸州老窖2014年10月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一笔1.5亿元存款失踪,经多方协调并多次磋商后无果,公司就此事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记者通过梳理当年相关资料了解到,2013年4月15日,泸州老窖与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签订了《中国农业银行单位协定存款协议》等四份协议。随后,泸州老窖根据协议分四次以网银转账的方式向公司在农行迎新支行开设的对公存款账户汇入共2亿元,农行迎新支行向泸州老窖出具了存款证明书、对账单等。

2014年4月23日,当第一笔5000万元的存款到期后,泸州老窖通过一般存款账户转回了该笔存款及利息。而就在2014年9月26日,公司剩余1.5亿元存款到期后的第二天,泸州老窖的财务人员在转款时却被农行迎新支行告知其公司账户上已无该笔资金,不能按时划转,1.5亿元存款丢失不见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5亿存款“不翼而飞”源自行业内幕

这1.5亿元是如何丢失的?还要从白酒行业内的整体分化调整说起。

在固定资产投资高增、白酒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白酒行业在90年代初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此后受经济及政策因素影响,白酒行业进入去产能阶段,产量从1997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后于2004年见底。

随之而来的是各家酒企展开的自我产业升级和销售经营模式的转变。此时,作为高端酒企的泸州老窖开始放低身段走起“民酒”路线,这一决策令其错失了高端白酒的发展机遇。随后,公司又于2000年开始转变观念,推出高端酒—国窖1573,聚焦主业,挽回了一部分业绩。为了应对白酒销量的下滑,泸州老窖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资源交换,助力营销”方案,这为泸州老窖的“存款失踪案”埋下了伏笔。

根据上述方案,泸州老窖将5000万元为单位以定期方式存入银行一年,合作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一年定期利率上浮10%付息给泸州老窖,泸州老窖与银行签订存款及开销户协议进行约定;合作银行通过该存款,获取存贷差收入,以团购价购买泸州老窖指定产品;银行也可以向客户推荐,主要由客户购买。每5000万元存款对应购酒在600万元以上,先购酒后存款,存款数额以此类推。合作银行必须确保存款安全。

而此时,浙江商人袁剑鸣却“盯”上了这笔资金,在泸州老窖和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之前周旋,经过“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制定虚假购销合同”、“伪造银行存单”以及“伪造公司和银行公章”等一系列操作,最终将泸州老窖在银行的1.5亿元存款塞进了自己的腰包。直至一年后,存款到期,泸州老窖才发现此事,而此时的袁剑鸣却早已携款潜逃至泰国,直到2018年袁剑鸣在泰国曼谷向警方投案自首被押解回国受到法律制裁,泸州老窖那“不翼而飞”的1.5亿银行存款才算是水落石出。

据今年3月24日泸州老窖所发布的公告显示,法院通过刑事执行程序,对于不能追回的损失,两家涉事的中国农业银行支行需承担60%的赔偿责任,而剩余损失仍由泸州老窖自行承担。截至2020年3月24日,公司已收回长沙存款案涉及合同纠纷款项2023.99万元,相关进展将后续公告。也就是说,剩余的5200余万元泸州老窖只能“认栽”。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泸州老窖丢失存款收回无望的同时,其公司业绩也惨遭“爆雷”,在其今年2月28日发布的2019年业绩快报中显示,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77亿元,同比减幅达到519.81%。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行业的整体调整分化,白酒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增长压力,银行业也因为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互联网金融等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迫使酒企和银行不得不抱团取暖。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为拓宽销售渠道,在银行存放大量存款,银行为招揽存款,承诺酒企助其经销商销售,银行又将资金拿去放贷或拆借,通过这种方式,二者表面上看是双赢,却忽视了这其中的风险因素,一旦资金难以收回,银行和企业都会面临巨额损失。”

中国酒类相关企业去年注销4万家,万亿级市场仍待开发

近年来,随着白酒行业内部逐渐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酒企的发展单从数量上看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3万余家酒类制造企业和个体户,数量上企业和个体户各占半壁江山。在2015-2019年间,酒类制造个体户的注册量由2015年的411家,增至2019年的3269家。相比个体户,酒类制造企业的注册量则在2017年以前平缓上升,在2017年至2019年迎来黄金发展期,2019年注册量近5千家,是2015年的十倍之多。

图片7.png

数据来源:企查查

图片8.png

来源:企查查

但企业数量的迅速增长,并不代表酒企的内在实力。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酒类相关企业注销量达4万家,而记者发现,这其中3万余家制造酒水的企业和个体户中,就有近1万家为注销、吊销状态。其中,成立年限1年内注销、吊销的公司为149家,而成立10年以上的数量为5704家,占据了注销、吊销总量的64%。

与此同时,记者在企查查数据抓取了有关“酒类”的风险信息共35719条。从地域上看,四川拥有的有关酒类的风险信息最多,为4209条,占据了总量的11%,其次为山西、广东等地。

有关酒类的风险信息主要集中于经营异常、行政处罚、失信信息、开庭公告等方面。近五年,酒类企业个体户经营异常的风险信息数量呈现平缓波动状态,行政处罚的风险信息则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骤然下降,而失信信息和开庭公告的数量则在逐年攀升。

在酒类制造业中,因无证经营、食品安全、虚假宣传而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有78家,个体户有23家,其中食品安全问题占行政处罚的比例较高。

图片10.png

来源:企查查

中国的酒业是一个万亿级市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更也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在往新零售方式扩张的同时,酒水行业各种问题也在不断被发掘,新机遇下如何再出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