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12月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开启,又一场国际利益博弈开始上演。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参与谈判并贡献智慧备受国际社会期待,而在马德里边会上分享科学严谨的气候评估成果无疑是唱响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之声”的重要时刻。
国际谈判期待中国科学声音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诞生,到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公约》框架下每一轮气候谈判的重要成果都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评估报告息息相关。“20多年的国际气候治理历程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非常需要科学的气候评估成果支撑国家的观点与声音。”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海洋处副处长王文涛在第23期“气候沙龙”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气候变暖已是国际公认的趋势,人类活动作为主因是不争的事实。 围绕减排、适应、资金和技术的谈判在曲折中前进,全球排放格局、治理规则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21世纪中心全球处副处长仲平介绍,有关研究集合当前所有国家的减排目标发现,2030年各国自主贡献减排量与实现控制升温2℃的目标减排量之间差距仍然巨大,加之美国退约、欧盟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中国家分歧加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与日俱增。
尤其是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面临第一次全球盘点,这一谈判热点急需中国科学家提早研究并且在国际上发出声音,气候谈判代表、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高翔指出。
评估报告支撑中国故事分享
站在国际舞台,我们需要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科学卷领衔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在气候沙龙上表示,中国的气候持续变暖,在过去近120年,中国升温在1.3℃—1.7℃,特别是1960年以来,增温速度达到每10年近0.27℃,这给中国的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带来的风险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为减排目标进行着不懈努力,并且取得显著成效。根据《评估报告》的初步结论,2012年—2017年,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3.2%;截至2017年年底,可再生能源电力整体装机容量以及生物质发电量、水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光伏装机容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有序出台国家、地方、行业等不同层级、衔接紧密、配套一致的碳减排政策,推动节能减排行动有效开展,使得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提早实现。《评估报告》政策卷领衔专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朱松丽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不管是在减缓层面还是适应层面,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
科技成为气候谈判重要底牌
图为2013.12 波兰华沙,评估报告主题边会
目前,中国的《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经有了初步成果。 在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科技部将举办以评估报告为主题的边会,介绍中国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成效。
《评估报告》减缓卷领衔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文颖及适应卷领衔专家、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吴绍洪介绍,此次评估报告的一些亮点将在边会呈现,包括非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定量评估及协同效应研究、加强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评估等。专家们希望报告的科学事实成为支撑今年我国参加气候谈判的坚实后盾,以便更加积极地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1世纪中心“气候沙龙”秘书长何霄嘉博士在主持沙龙时表示,“气候沙龙”秉持“聚焦主题、自由讨论、启发思路、碰撞火花”的理念,希望这样的交流平台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的一种补充形式,更希望今天的交流能为即将开启的马德里边会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科技日报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陈小柒
审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