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从破产边缘到行业领先——一家煤机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2019-10-23 12:26:41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郑州10月23日电 题:从破产边缘到行业领先——一家煤机企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浩然、刘怀丕

近日,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总装车间内,企业研制的首套采煤机产品亮相。“这是我们最新的自主创新成果,意味着我们已具备‘两机一架’成套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郑煤机集团煤机板块总工程师王永强说,一路走来颇不容易。

始建于1958年的老国企郑煤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煤炭行业长期低迷影响,几近崩溃濒临破产。“最困难的时候,很多职工只能买市场上剩下的菜,叫‘买堆儿菜’。”今年70岁的郑煤机集团调研员冯占群回忆道,为了吃饭,很多职工像打游击战一样去外面找零活儿。

“当时,资产负债率超过117%,职工工资拖欠8个月,10年的医药费无法报销,处于半停产状态。”郑煤机集团董事长焦承尧说,更要命的是技术人员流失,且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浮于事。

面对烂摊子,咋办?只能改革。“改革,有一半的生存希望;不改革,死路一条。”

随着一批批小煤窑被关闭整顿,国内煤炭市场好转,大型煤矿设备更新需求上升,给郑煤机的改革创新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2000年开始,郑煤机陆续挥出改革组合拳,开展了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为代表的机制改革,以“产权优化”为代表的体制改革,以“转型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制造结构性改革。

“大锅饭”被掀翻,“铁饭碗”被打破,“终身制”被取缔。同时,郑煤机开启产权多元化之路:2002年实施公司制改革,从传统工厂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实施主辅分离,引入职工持股,改制为国有占51%、职工股占49%的国有控股公司;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形成国有、社会投资机构、核心员工持股的股权结构;2010年和2012年分别在A股和H股上市。

在王永强看来,这些制度改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激发出企业内生活力,大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企业同时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具备了与国外煤机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6.2米、6.3米、7米、7.2米、8米……中国液压支架新高度不断在郑煤机诞生,直到郑煤机联合神东煤炭集团研制并投入运营的8.8米超大采高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其支护高度、工作阻力、支护中心距均创当时的世界之最。

“我们瞄准国际巨头的高端产品,从设计、工艺、原材料、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提升,致力于实现高端液压支架国产化。”郑煤机集团国际市场部部长孙公赞说,目前企业产品已陆续打入俄罗斯、印度、土耳其、越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市场。

2012年,郑煤机营收突破百亿,但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变,营收又开始下滑。面对严峻形势,郑煤机开始思考转型。

“可以离开行业,不能离开专业。”焦承尧说,最终决定在做优做强煤机主业的同时,开辟“第二主业”,实现“煤机+汽车零部件”双主业驱动发展。

2016年3月,郑煤机收购亚新科集团,2017年5月收购德国博世集团的电机业务。德国博世集团拥有100多年的电机研制历史,其产品质量、研发实力、市场占有率当时均居世界前列。郑煤机借此以高起点、高标准切入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

“通过跨国收购,郑煤机不仅在国内汽车电机市场占有率领先,还填补了我国没有大型高端国际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空白。”焦承尧说,郑煤机开启了从国际化销售向国际化运营的转变,企业全球化布局取得初步发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

近年来,郑煤机开始发力智能制造。“以前我们招的人才都是机械、制造、材料等专业的,现在扩展到计算机、软件等。今年成立了煤炭智能开采研究院,希望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王永强说,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07年他参与攻关电液控制系统技术国产化时,小组的研发团队不到10个人,如今集团研发人员已达500人左右。

如今,历经多轮改革创新,郑煤机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数据显示,郑煤机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7亿元,净利润7.31亿元,同比增长60.27%。

“今后,我们将继续扎根装备制造业,持续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智能化、成套化、国际化、社会化上下功夫。”焦承尧表示,将不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努力把郑煤机打造成全球化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