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农民周刊 · 多彩新疆 物阜民丰】天山南北晒幸福

2019-09-23 12:43:19来源:新疆日报

玛纳斯:科学种棉 降本增效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通讯员杨世明报道)几架植保无人机依次升空,按照既定路线在棉田上空往复飞行,落叶剂被均匀地喷洒到即将绽放的棉花上。玛纳斯县乐土驿镇赵家庄村村民华新兵目不转睛地看着无人机在他们合作社的棉田上作业,心里则盘算着今年的增收账。

9月18日上午,在阳光的照耀下,放眼望去赵家庄村的棉田里泛着银光,像是一片白色的海洋。

“人工作业打落叶剂,每天只能打药10多亩,植保无人机每天可以作业400亩到500亩,效率太高了。”华新兵赞叹道。他说,传统的打农药方式,农民必须亲自下田,用背负式喷雾器或开着农机将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这种方式效率低,作物吸收也不好。

无人机作业则改变了这种状况。无人机喷药采用喷雾喷洒方式,农药雾流对作物从上到下的穿透力强,每亩地至少可以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大大节约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今年43岁的凉州户镇太阳庙村村民杨辉元,是有着20年种棉经验的“老把式”,也是一位在科学种田上特别“新潮”的农民,有什么农业新技术他都敢率先应用。正是应用了一系列种棉新技术,今年他种植的150亩棉花丰收在望。他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农民早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模式,“智慧农业”正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现在的播种方式完全不同于过去了,如今使用卫星导航精准作业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成铺膜、播种、覆土等作业,每公里误差不超过2厘米,大大提高了播种质量和播种效率,再加上无人机飞防、机采棉技术,实现了‘机种、机管、机收’一体化,为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基础。”杨辉元说。

作为农业命脉的水资源,也在灌溉方式的变革中改变着村民的种植模式。六户地镇杨家道村村民吴庆梅说,过去是大水漫灌,农民浇地要肩扛铁锹,脚穿胶靴,忙前忙后才能把地浇了。这些年用了智能滴灌技术后,只需要拧开阀门就可以给农作物精准灌水。

更让吴庆梅感到高兴的是,采棉机的使用让包括她在内的棉农们省时、省力更省钱。

棉田喷施了落叶剂,等到9月下旬,采棉机将开进棉田作业。

吴庆梅说:“过去每年到了采棉旺季,往往都会遇到拾花工短缺、拾花费用高等难题,几乎一半的种棉收益要用在拾花工工资支出上。用了采棉机后,较人工采摘每亩可节约400元左右,一台采棉机能顶五六百名拾花能手,既提高了采棉效率,也降低了棉农支出。”

今年,玛纳斯县围绕降本提质增效这一核心,深化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植优质棉80万亩,机械化应用率达98%。同时,该县大力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模式,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无人机飞防、棉花机采等节本增效技术广泛应用,为实现今年棉花优质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初步测算,全县棉花平均单产和去年相比,又有较大幅度提升。

【农民感言】

乐土驿镇赵家庄村村民华新兵:“我是一名种了20多年棉花的农民。近年来,随着棉花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多,也让我享受到了很多实惠,从身背肩扛到农业机械化,从以前一人种几亩地到现在一人管几百亩、上千亩地,农业现代化让我们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收入逐步增加。今后,咱要继续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潮流’,学习、应用新科技,科学种田,让日子过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果农触网 频接订单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 通讯员刘红文报道)进入9月中旬,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秋色尽染。十余万亩果园内,挂满枝头的苹果在秋阳下愈发红润,苹果采摘进入倒计时。

“客户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吃到今年的阿克苏苹果,咱们准备把套袋果的袋子揭掉,先发出去一批货。至于冰糖心苹果,要到霜降之后才能摘下来卖,不过现在也接到了不少订单。”9月18日,红旗坡农场二分场果农杨芝玲对姐姐说。

杨芝玲是土生土长的红旗坡人,她和姐姐、哥哥、堂哥、堂弟、表姐都种苹果,100多亩果园年产200多吨苹果。每年中秋节一大家人团聚时,话题总离不开即将收获的苹果。

对于红旗坡果农来说,卖苹果不是问题。每年这个季节,有很多内地客商来红旗坡收购苹果,红旗坡农场也有专门的销售企业。此外,一些果农通过做微商,在网上接收订单。

种了七八年苹果的杨芝玲也是一名微商。2016年,她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发阿克苏苹果的图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从套袋到摘袋,从逐渐变红到蒙上一层白霜,以各种姿态诱惑着她朋友圈里的数百名好友。

杨芝玲和朋友圈里的好友大多是因苹果而相识。到红旗坡农场收过她家苹果的客商,回去后把同行介绍给她;在网上买过她家苹果的消费者,感觉口感不错,让朋友也加杨芝玲微信买苹果。去年,杨芝玲通过微信朋友圈居然卖了100多吨苹果。“自己种的20亩苹果不够卖,就帮亲人、邻居卖。”杨芝玲说。

今年,苹果还没采摘,杨芝玲已经陆续收到5000多箱苹果订单。下订单的很多都是老客户,打交道几年了,双方相互信任。杨芝玲把苹果装箱,通过物流企业或航空公司托运给客户,客户会立即给她转账。她在装箱时,不忘放几张自己的名片,客户收货后,总有新的客户加她微信。

在红旗坡农场,种了18亩苹果的杜清峰最近也忙着刷微信,和客户谈价格、核对发货时间。他说,一位湖北客商在微信里告诉他,先给他打5000元订金,让他用快递寄一万个贴字苹果。

杜清峰种的贴字苹果,其实就是在苹果表面“印”上了“福”“大吉大利”等字样,这几年非常抢手。今年,让他兴奋不已的是,原来的苹果论公斤卖,七八元一公斤;今年,贴字苹果论个卖,每个8元。“卖价好,再加上管理好了产量高,今年我能多收入十来万元。”他说。

记者从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阿克苏地区各类林果种植面积450万亩,今年挂果面积达419万亩,较2018年增加了11万亩。除了苹果、核桃、香梨外,其他树种的产量均有增加,各类果品总产量将达到245万余吨,比去年增加9万余吨。

【农民感言】

红旗坡农场果农杨芝玲:“阿克苏的苹果红遍大江南北后,我们为自己种出这么好的苹果而自豪,为苹果给我们带来持续增收而高兴。守着响当当的苹果品牌,我有信心种出质量更好的苹果,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的人吃到红旗坡的冰糖心苹果,并到红旗坡的苹果园里来做客。”

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和田玫瑰香飘世界

新疆日报讯(记者帕热扎提 热依达报道)和田玫瑰的花期虽短,弥漫的香气却很浓郁。大面积绽放的玫瑰让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充满朝气,玫瑰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当地人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和甜蜜。

走进位于和田市的新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玫瑰精油、纯露提取车间,记者看到带着露珠的刚采摘的玫瑰,被送进蒸馏罐萃取,随着温度的升高,一个个小油珠缓缓出现,提取的纯露和玫瑰精油让整个车间散发出浓郁的玫瑰花香;在玫瑰花阴干车间,色泽鲜艳、花瓣完整、绿色环保、花香纯正的玫瑰花干蕾,安静地“躺”在竹屉中,等候包装。

“你可能不知道,2万朵玫瑰鲜花只能提取1000毫升玫瑰纯露。”土生土长的和田人、新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清自豪地介绍着他的“宝贝”,“这里地处沙漠地区,光照充足,土质透气性较好,这里的玫瑰花香味浓郁,适合做玫瑰花茶、玫瑰花酱,做玫瑰精油品质好、出油率很高。”

要说和田玫瑰,不得不提于田县阿热勒乡。玫瑰花作为于田县一项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玫瑰花也被当地村民“请”进大田,阿热勒乡也因此成为县里远近闻名的“玫瑰花之乡”。

如何让土生土长的和田玫瑰飘香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花”?答案是走精深加工之路。

为了把和田玫瑰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出来,2009年,新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在和田市工业园区上马了2000公斤玫瑰精油提取项目及7000吨气调冷藏保鲜库,开始走玫瑰精深加工之路。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玫瑰精深加工企业。

新疆和田阳光沙漠玫瑰有限公司的陈列室里,包装精美的各种玫瑰花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玫瑰花酱、玫瑰花茶、玫瑰花酱馕、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现在,我们研发的产品有五大类、100多个品种。上个月,我们的新产品——玫瑰精华滋养面膜上市了,销量也特别好。”李玉清说。

【农民感言】

阿热勒乡拜什托格拉克村村民布买热木·麦提尼亚孜:“我们世世代代种植玫瑰花,以前,因为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玫瑰花的产量并不高,增收成了难题。如今,有专家给我们教授种植技术,有玫瑰花标准化栽培技术科技合作示范园示范,收益很好,今年一亩地收入4000元,玫瑰花已经成为我们的‘致富花’‘幸福花’。和田玫瑰广告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大好事,销路打开了,农民就能增收致富了,希望和田玫瑰的香味越飘越远!”

鄯善县辟展镇兰干村:“葡萄+”带来人财两旺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瑞麟报道)9月,吐鲁番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葡萄香甜的气味,随处可见的葡萄地里,总能看见采摘葡萄的身影,丰收让每个农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在吐鲁番市鄯善县辟展镇兰干村,葡萄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3000多亩葡萄地为紧挨火焰山和沙漠的村子穿上了绿色的外衣,也为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信心。每到丰收的季节,只有在葡萄架下才能找到那些忙碌的身影。

这几年,兰干村的葡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满足鲜食销售的葡萄数量逐年增长,好品质让农户有了更多的收入。每天还没到中午,各家的葡萄地前都摆满了封装好的鲜食葡萄,等待客商装箱运走。

让农户们更开心的还有因葡萄而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兰干村,葡萄架和沙漠近在咫尺的奇妙体验吸引了不少疆内外前来沙疗的游客,让农户获得更多的收益。

“葡萄+”旅游让兰干村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说干就干,兰干村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除了鼓励借助沙疗发展民宿外,兰干村还计划沿着沙漠中的葡萄地打造出一条长达2.5公里的葡萄长廊,供游客采摘观赏,进而带动以葡萄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产业,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事实上,村里已经摸索打造出一小段葡萄长廊样板,将一部分葡萄架加高,方便行人通过。葡萄长廊受到村民们的认可,在得到要继续建设长廊的消息后,村民们纷纷表示支持。在村党支部引导下,这条长廊所到之处,村民们自发出钱出力,按照规划路线在葡萄地里架起了高高的葡萄架,并且完成了路面硬化,如今观光长廊已初具模样。据了解,后续在葡萄长廊中还会植入乡村文化、葡萄文化等内容。

这个季节的吐鲁番,葡萄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之一,不管是农家乐还是民宿,葡萄架或者晾房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装备”;葡萄沟景区总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葡萄主题公园里开设的夜市正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农民感言】

辟展镇兰干村村民卡德尔·热克甫:“我家的葡萄地正好在村里葡萄长廊规划的路线上,架子高了,葡萄品质比去年更好了,真是意外之喜。村里的干部说了,以后发展起来,这里会来很多游客。我希望葡萄长廊能早一点打造好,让游客来我家品尝、采摘葡萄,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吐鲁番的葡萄了。”

莎车县阿热勒乡托盖塔塔尔村:巴旦木在枝头咧嘴笑

新疆日报讯(记者热依达 帕热扎提报道)金秋9月,是丰收的季节,莎车县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绵延的巴旦木林中,尚未采摘的果实外壳已经变黑裂开,露出里面黄澄澄的硬壳,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像是绿色海洋中闪烁的“珍珠”。一粒粒裂开口子的巴旦木,压弯了枝头,等待着果农们采摘。农户家的房顶上,一笸箩一笸箩已经采摘的巴旦木尽情沐浴着阳光,散发出浓浓的丰收气息。

“今年巴旦木长得好,是丰收年。”9月14日,在莎车县阿热勒乡托盖塔塔尔村巴旦木示范园,记者见到了果农阿卜来提·恰瓦尔,满脸喜悦的他正爬到梯子上采摘开了口的巴旦木。

对于他来说,今年最得意的是家中巴旦木品质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阿卜来提告诉记者,1000亩的示范园中他家占12亩,园里种有纸皮巴旦木、软壳巴旦木、薄皮巴旦木等品种。园里很多老树前几年基本不结果,但今年这些老树迎来了春天,这都得益于科学管护。

为了保证巴旦木的品质和产量,今年,莎车县有关部门对巴旦木从施肥、田间管理到采摘、晾晒、仓储都采取最严格的标准,还组织技术人员带领果农做好修剪、打药和肥水管护。在企业收购、加工等方面,也严格按照出口食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保证加工出的果仁大小均匀,没有一粒变质和病害。

“以前我们都是‘一刀切’,不管好坏所有的树施肥、打药都是一个量,而且在量上我们也没标准。现在不一样了,示范园里所有的果树都是统一管护,有技术员专门给我们指导。”阿卜来提憨笑着说。

随着科学管理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千亩示范园成了丰产园,做到了每亩28株,每株产量5公斤,亩产量140公斤左右。看着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的巴旦木,阿卜来提感慨地说:“这都是科学的力量。”

除了在管护上下功夫,采摘方式上也有了改变。“以前,巴旦木到了采摘的季节,我们图省事,都是用竿子把树上的巴旦木打下来,没有裂开的巴旦木我们人工敲开,但是放一会果壳就发黑,卖不了好价钱,”阿卜来提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采摘着巴旦木,“这样自然裂开的巴旦木干净、好看,价格也好。”

莎车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张强介绍:“目前,莎车县巴旦木种植面积92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7.2万吨。巴旦木已经成为我县主要的特色林果,带动262个林果专业村、68个合作社、10万户农民增收。”

【农民感言】

阿热勒乡托盖塔塔尔村村民阿卜来提·恰瓦尔:“我种了这么多年巴旦木,今年是品质最好、产量最高、收入最高的一年,这让我很兴奋,感谢党和政府。现在巴旦木就是我的心头宝,我会更加上心,认真做好田间管护,期待明年更好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