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中国 活力四射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让中国人的出行变得更为便捷。中国交通运输不仅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品质也更高。“复兴号”让乘坐更宽敞舒适,电子化民航设施让飞行更顺畅,共享单车让“最后一公里”更轻松,智能导航让驾驶更高效……科技创新、真情服务正在推动更高质量的交通发展,也让流动的中国活力四射、充满温馨。
快捷出行 一日千里
本报记者 韩 鑫
【镜头】
“家乡的水产和应季菜,儿子最爱吃。”周六早上7点,上海市民杨阿姨两手拎着大包小包,登上了开往北京的高铁列车。儿子去年在北京安了家,杨阿姨便成了京沪高铁上的常客。
从上海到北京,1300多公里的距离,过去要15个小时,如今最快4小时18分,睡个短觉的工夫,便已身在千里之外。列车稳稳停靠在北京南站,低头一看,保温袋里的鲈鱼依然冻得硬邦邦,竹篓里的大闸蟹还在吐着气泡。杨阿姨说:“起个大早在上海买菜,中午就赶得上给儿子儿媳做地道上海菜,如今出门爱上了打‘高的’!”
【解说】
杨阿姨的体验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走向现代化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
看铁路,高铁撑起运输“动脉”。从咣咣响的绿皮车到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复兴号”高铁列车,中国铁路不断提速,高铁网越织越密,中国高铁里程也已占世界高铁里程的2/3。
看民航,枢纽强壮航线“脉搏”。我国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已达37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机场群年旅客吞吐量数以亿计。越来越多的航空枢纽,极大增强了我国航空运输能力。
看公路,高速挺起路网“骨架”。从1984年12月长约20公里的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破土动工,到2017年总里程2768公里的京新高速全线贯通,高速公路日益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一张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已然织就,让自驾游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
从前慢,而今快。“中国路”缩短了空间距离,也促进了要素流动,让古老的神州不断迸发出新的发展动力。
惬意出行 一身轻松
本报记者 王 政
【镜头】
8月,上海的赵先生圆了318国道自驾梦。“沿途风景壮美,再辛苦也值。”不过,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后国道变窄,借对向车道超越慢车,让他这位驾龄不到3年的新手至今心有余悸,“要是有自动驾驶功能就好了。”
广汽新能源日前上市的一款纯电动SUV,让赵先生期望成真。这款全球首个实现L3级自动驾驶辅助的智能车,可提前掌控半径200米范围内所有车辆的位置及动态,只需拨动转向灯拨杆,即可自主探测路况,自动完成变道动作,让新手瞬间变成老司机。
【解说】
自动驾驶,是近年来汽车产业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技能之一。目前,吉利、上汽、广汽、长安等中国品牌车企,均已推出搭载L2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量产车。2020年,梅赛德斯—奔驰、长安、上汽、北汽、小鹏等将实现L3级量产。伴随着超低时延5G网络的搭建、车路协同的完善以及算法的精进,L4、L5级别自动驾驶将完全解放驾驶者的双手、双脚和双眼,汽车也将蜕变成为除工作、生活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
与自动驾驶同样改变着人们出行的,还有网联技术。刷脸即可启动发动机,动动嘴皮子即可轻松设定导航,全景AR模式虚拟仪表将道路实景与导航融为一体;车载AI定制形象将在车机屏幕中每天陪伴你,“车信”系统让驾驶者开车、在线聊天两不误……搭载上述“黑科技”的汽车,将智能网联技术带入了智能座舱时代。
近年来,中国品牌车企在智能化、网联化道路上大胆创新,推出了一批以语音识别、智能导航、移动社交、自动泊车等功能为代表的成熟应用,上汽、东风日产等车企,率先实现车联网接入超百万,全国车联网用户保有量更是达到千万量级。据预测,今年我国车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智能化、网联化,不仅大大提升了驾乘的舒适性、便利性,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
智慧出行 一键办理
本报记者 刘志强
【镜头】
“从地铁口到家这段路,最佳选择就是共享单车。手机一扫码,骑上就出发!”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杜鹃说,从地铁站到家门口,打车不划算,拎着东西走路很累,“摩的”不安全,“共享单车省时、省力、省钱,既健康又环保!”
摩拜、小蓝、青桔、哈罗……如今的大中城市街头,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琳琅满目。截至去年底,兴起不过三四年的共享单车已在国内280余个城市投入运营,日均服务过千万人次。
【解说】
共享单车出现以前,不少城市都曾试图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也都尝试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但往往不太成功。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广受青睐,就是因其通过升级技术、创新模式,将“痛点”一一化解,让出行更加便利:为车加装智能密码锁,让公共车辆摆脱了对“桩”的依赖,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取车还车;移动支付的发展,使用户再不用找网点办卡、续费,全部操作都能在手机上完成。
技术改变日常生活,智慧刷新出行体验。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手机支付等技术的风生水起、加快应用,撬动起交通领域的一场智能化变革:
过去,人们打车时,得守在路边招手示意;如今,拿起手机、预约车辆即可。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约车解决了打车信息不对称难题,让供需匹配更加精准高效。
过去,人们坐公交时,要找站点、排长队、办理纸质月票;如今,交通一卡通、手机移动支付、二维码付款、银联闪付等支付方式遍地开花,全国百余座城市进入公交移动支付时代。
打开手机导航,立马获知路径最近、时间最短的路线;打开购票APP,足不出户买到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刷脸进站、无纸登机、自动泊车……眼下,智慧交通正深刻改变着亿万国人的出行习惯,“一部手机行天下”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温暖出行 一路畅达
本报记者 赵展慧
【镜头】
“从买机票到登机,都可以在线上搞定!”乘坐前往北京航班的广州旅客何丽告诉记者。在手机APP上下单买机票,网上值机自选座位后,通过电子登机牌提前办理行李托运,到达机场后将行李放到自助托运机上即可自动扫描安检,还能全程追踪行李轨迹,最后出示电子登机牌扫一扫就能顺利过关登机。一气呵成的民航电子化出行,快速、便利还更安全。
【解说】
回想几十年前,预订机票要凭单位介绍信现场办理,机票、登机牌全是手写,坐飞机是“稀罕”的出行方式。可到去年,我国民航全行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206.4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1亿人次,运输总周转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二。如今民航一天完成的周转量比1978年一整年的还多。
在空中能上网,刷脸能安检,中转行李能直挂,民航智能化出行体验层出不穷;无陪儿童等特色服务越来越精细化,应急救护等制度越来越规范化,真情服务融入更多细节。
与民航一样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铁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改变的不仅是速度。不再需要去车站排长队买票,到站就有智能VR导航领路,上车还可以用手机点外卖,美食直接送到座位上……坐上了“复兴号”,座位更宽敞,旅途更舒畅。
中长途靠飞机和高铁,短途出行有公交。近几年网络化、立体化、多元化的公交系统将公共交通深入城乡的毛细血管中。目前,我国公交专用道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较创建初期增长约1倍,城市公交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以及完成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一。更贴心的是“零换乘”,随着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崛起,不少城市已实现航空、高铁、城市客运等多种方式的一体化换乘,有力保障了群众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
航线密了,车速快了,换乘便利了,服务更周到了,出行更高效了,高质量服务将车流、人流汇聚成一股股暖流,让百姓出行一路顺风又顺意!
版式设计:郭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