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9月10日电(记者 周禹龙)暑期一过,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138所幼儿园、中小学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浙江遂昌援疆教师黄志军、季建隆和周建娥,又踏上了返疆的路程。
一路向西,一路风尘,到达新疆后,周建娥在朋友圈这样写道:援疆,又出发,5000公里行程、18次上下飞机、5种类型的车。那边,亲人相送;这边,援疆指挥部、学校贴心相迎。这趟人生的远行,值了!
回望这一年,浙江遂昌援疆教师、医生不忘“舍家保国、倾情援疆”的初心,在援疆的医院、学校取得了好成绩。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在他们心中愈发清晰。
援疆支教 情系新和
新学期,原本在新和县第二小学支教的周建娥被抽派到新和县丽水小学教学,在崭新的校园里开始她新一轮的德育、教研、教学等工作。丽水小学于2019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新和县办学条件最为齐整的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57.2亩,42个教学班,可容纳1890位学生。
“一所好的学校,仅仅有好的硬件资源是不够的。这一学期,我会努力把东部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带到这边,让学校教育有快速、有效的提升。”面对新学期,周建娥说。
是怎样一份情,让他们踏上了万里援疆路?
时光回到一年前,2018年8月,3位援疆教师正式坐上前往机场的大巴,开启了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周建娥根据组织安排来到新和二小支教,在政教处工作;季建隆和黄志军被安排到新和县第二中学支教,均担任副校长一职。
“支教的念头萌生已久,在看到‘援藏援疆万人计划’文件后,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黄志军说,支教是希望能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作贡献,也以此来丰富自己教师生涯的经历。
作为土生土长的遂昌人,初到新疆,有诸多不适应。
“新和县周边全是沙漠,气候干燥,温差大,刚到这里时很不习惯。”黄志军笑言,除了气候不同,几个小时的时差、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等也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同样,季建隆也表示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让他一时难以适应。不过,季建隆深深明白自己被派到新疆,除了要当好一名老师,给当地师生带去好的教学方式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更是要当好传达民族团结信念的使者,做好交往、交流、交融这“三交”工作。
作为新和县唯一的纯汉语学校——新和二小,周建娥一到学校就接过了打造“校园文化”的任务。
“‘和合’象征着遂昌与新疆新和的完美融合。”周建娥介绍,“和合”文化是一种“和气、和谐、和睦”的教书氛围,是“走好路、读好书、戴好红领巾”的学习氛围,是“合心、合力、合拍”的育人环境,是融遂昌与新疆元素,集“和合校园、和合教师、和合学生”之魅力于一身的特色文化。
在新和二中,季建隆还开设了“红柳绿谷”物理工作室,为全县的物理老师进行专业教学培训。他还通过微信筹集了28000元爱心款,用于学校购买了800只篮球,让每位学生都有练习用球,助力学校“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建设。
救死扶伤 心系百姓
近日,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巴扎村热闹非常,新和县援疆医生“走亲连心助脱贫”基层义诊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参加。
看病、问诊、送药……在活动现场,援疆医生们耐心地为村民诊断疾病,解答村民的疑惑,同时普及健康知识,鼓励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守护百姓健康是医生的职责,组织这样活动不仅能帮助村民及时发现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而且走进田间地头,更能拉近医生和患者的距离,为新和当地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华炜说,今年以来,他们已经开展活动30余场,当地受惠群众达1.1万余人次。
“在新疆,我认识到了什么是被需要。”华炜说,以前在小城里生活幸福,来到边疆后看到还有那么多老百姓需要帮助,我就心想着应该把年轻的生命和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边疆。
2018年9月22日晚,一阵急促的救护车警报声打破了新和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宁静,随着急促的脚步声,护士们将推车推至救护车门口,原来车上是一位55岁的维族中年人,3小时前出现头痛头昏,半小时前出现昏迷。
当晚,手术间内灯火通明,华炜与其他医生默契配合,镇定、娴熟地在患者的大脑中完成每一个手术操作。一小时后,手术圆满结束。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经过术后精心、规范的治疗,患者病情日渐好转,家属们的喜悦感不言而喻。出院那天,患者妻子拉着华炜的手,送上了一面充满感激之情的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
“虽然有些维语我听不懂,但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华炜笑着说,患者的健康就是他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荣誉与幸福。
在华炜看来,这里没有地域差别,没有种族之分,有的是医务人员的汗水与真情,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医患间的和谐与信任。
“援疆不仅仅是一种历练和收获,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华炜表示,医疗工作是琐碎且平凡的,在平凡岗位上用爱传递真情,为新和百姓带去健康和快乐,就是他援疆最大的收获。
其实,遂昌除了3名援疆教师,1名医生,还有3名援疆干警,他们以身体力行诠释着“万里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