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百年大变局之亚洲奋起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特稿:百年大变局之亚洲奋起
新华社记者凌朔
泰国湾北端有个地方叫罗勇。当地人世代捕鱼耕田,与世无争。100多年前,这个小地方开始卷入大事件:一战中,这里的渔港被改造成军港;二战时,日本和美国军舰频繁至此;越战期间,这里成为美军B-52轰炸机基地;冷战后期,罗勇又成为美泰“金色眼镜蛇”年度军演的演武场……
在世界格局巨变中,罗勇被动变换着角色。到了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之时,美国人又想征用罗勇的机场作为“战略支点”,但遭到了当地人抵制。因为,罗勇正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今天的罗勇,是泰国首富之地,人均年收入约3.5万美元,容纳上千家国际企业,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知名园区,正规划建设通往中国的铁路。
这是亚洲崛起的一个缩影。亚洲经济的体量、亚洲话语的分量、亚洲价值的质量,正在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最生动的因子。亚洲的奋起,贯穿百年,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浓重一笔。
经济:从无足轻重,到举足轻重
19世纪的欧洲,视亚洲为“文明的反题”。他们用亚洲的落后和停滞来映衬欧洲的先进和进步。时过境迁,201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评价亚洲的重要性时却这样说:“21世纪的大部分历史将在亚洲书写。这一地区将出现这个星球上最具变革性的经济增长。”
今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亚洲世纪即将开启》的文章说,眼下全球前30大城市中有21座位于亚洲;以购买力计算,到202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亚洲以外经济体的总和。
剧情反转不只表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在生活点滴中。
“亚洲的老百姓吃不吃澳洲龙虾,会直接影响澳大利亚的龙虾市场价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边动一动,那边就会感到震动。”
话语:从被动追随,到主动超越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深信,亚洲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将成为此后300年史书中占主导地位的故事。
“亚洲世纪”,不是恭维东方的标签,而是震撼世界的现实。英国国防部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列入《2010-2040全球战略趋势》报告,认为这是人类正进入大转型、大风险时期的重要变化之一。
伴随着亚洲经济体量的崛起,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在迅速上升。
一战前,世界上几乎听不到亚洲集体的声音。亚非国家第一次响亮发声,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此后半个世纪,亚洲国家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积极发声,亚洲思考和亚洲经验越来越受到关注。东盟峰会、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澜湄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不仅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更在朝鲜半岛无核化、南海等议题上有效协助管控风险。
经济实力决定地位,地位赋予话语,话语又助力经济。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成为传遍全球的亚洲话语。“当今世界,谈到国际关系,不能不提‘一带一路’,”郑永年说,“短短几年间,‘一带一路’深入人心,虽然操作方法各有不同,但在理念层面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积极支持。”
价值:从仰望西方,到重拾自信
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所知世界的终结》一书中预测了“欧洲中心论”的结束与世界体系的变动及重构。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当年欧洲开辟的航线、美国确立的规则已无法承载世界的发展。个中原因,不只有经济因素,更有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辨。
亚洲的价值观从来就是“和合共生”。以东盟为例,10个国家、10多种宗教、上百个民族,西方殖民遗留下的边界争端不胜枚举,但各国却能放下分歧,组成同进同退的共同体,对内消弭争端,对外同气连声。
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正是“和合共生”的现实表达。今年5月,一场以文明为主题的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从文明角度挖掘潜力,从文明高度推动合作,从文明维度思考未来,是亚洲的价值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新感悟。
国际关系专家帕拉格·康纳今年2月在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金融危机没能伤害亚洲,西方民粹主义政治没有动摇亚洲,一些国家筑起隔离高墙的做法没有传染给亚洲,因为在亚洲,“务实的政府专注于促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凝聚力”。
这篇题为《欢迎来到亚洲世纪》的文章总结,数十亿亚洲人,是向前看、外向型和乐观的,而不是向后看、自我陶醉和悲观的。这决定了“亚洲的崛起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参与记者:赵旭、姜磊、杜白羽、田明、耿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