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兼并重组的步伐正在加剧。2020年12月,吉利参与力帆破产重组,成为后者的实际控制人;同年4月,吉利接管湖南省属国有企业长丰集团下属湖南猎豹汽车长沙工厂,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生产和销售。由此,猎豹工厂成为吉利的代工厂,这也是“十三五”期间,车企兼并重组的收官案例。
“这是正常现象,只能说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供求关系。”汽车行业资深专家赵岩表示,随着车市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部分弱势企业步履维艰,强势企业在保持增长的同时,看到对自身有利的一面,就会选择兼并重组。
回顾“十三五”,国内车企兼并重组活跃,且呈现出局部性和策略性等特点,如北汽收购福建奔驰的股份、东风剥离郑州日产等,此外,“野蛮人”不断入局汽车业,宝能收购观致、神州系入主宝沃,但整体来看,被兼并者在迎来“爆发”后大多急转直下,后续发展有待观察。
兼并重组局部活跃 优胜劣汰是主旋律
“十三五”开局之年,北汽集团便将兼并重组提上日程。2016年3月,北汽发布公告称,北汽与福汽达成意向协议,将收购后者手中35%福建奔驰股份;6月,二者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业内人士表示,北汽成功收购福建奔驰股份,完成了地方国企间的资源整合。
北汽与福汽签约
北汽与福建奔驰的合作很快显出成效。2016年,福建奔驰累计销售0.96万辆,同比增长89.77%;2017年,福建奔驰达到2.86万辆的最高点,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
相比之下,被北汽重组的昌河汽车,则是惨淡经营。2013年,北汽集团重组江西昌河汽车,当时计划到2017年末,昌河汽车实现整车产能50万辆。2014年,昌河汽车迎来高光时刻,全年累计销售14.1万辆,同比增长32%以上。但随后几年,昌河汽车一直在10万辆左右徘徊,2019年更是惨遭腰斩;2020年,昌河汽车累计销售仅1.23万辆。
无独有偶,郑州日产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2005年东风股份以3.36亿元获得郑州日产51%股权,后者经过“抛物线”式的发展,于2015年销量降至3.5万辆,净亏损1.8亿元。2017年,东风股份作价7.875亿元剥离郑州日产。郑州日产表示,“希望股权调整有助于走出亏损困境。”
面对兼并重组后的惨淡经营,部分车企选择独立发展。2020年,一汽集团退出一汽海马的消息喧嚣尘上,这意味着双方多年的合作或将分崩离析。在业内人士看来,除生产资质外,一汽对一汽海马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这让海马一直寻求能够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不过,海马汽车的前景仍不明朗,海马汽车创办人景柱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海马汽车将来一定会死于某个夏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杜芳慈表示,从市场经济规律角度出发,“优胜劣汰”是最主要的规律之一,从全球来看,老牌汽车企业破产,早已有之,国内的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仅仅是个开始。
“野蛮人”大举入侵 兼并重组将加剧
近年来,乘着新能源政策的春风,“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过生产资质一直是其绊脚石。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造车新势力采取收购传统车企的方式,其中理想汽车以6.5亿元收购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拜腾“一元”收购夏利;威马接连拿下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
理想汽车收购重庆力帆100%股权
不止如此,越来越多的“野蛮人”也大举进军传统燃油车市场。2017年12月,观致汽车引入新的战略投资方,宝能系以持股51%占据了绝对控股权;2018年12月,神州系以超过39亿元摘得宝沃公开挂牌股份,成为宝沃最大股东。
“野蛮人”的加入,一度让市场销量立竿见影。2018年,观致累计销售6.23万辆,同比暴增3倍以上;宝沃2019年累计销售4.53万辆,同比增长37.58%。不过,这一发展趋势不具有可持续性。2019年,观致销量下滑至2.27万辆,2020年销量仅为1.36万辆,回到5年前的水平;2020年,宝沃仅销售0.87万辆,创历年新低。
赵岩表示,“野蛮人”入主后,这些车企可能有新的尝试,比如与共享出行类企业合作、降价销售,或者当作库存处理……但这种短期暴涨并不能代表本质,也没法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
尽管如此,觊觎汽车业的“野蛮人”仍在前仆后继。2019年初,“房地产巨头”恒大通过收购国能新能源NEVS入局汽车业。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明确表示,通过“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
恒大汽车发展规划
在赵岩看来,染指汽车业的“野蛮人”还是搅局者,他们因为一时之利或者某种需求进来,就是打出概念捞一笔钱就跑路,根本就不是要造车。赵岩建议,汽车产业人士踏踏实实做产业就好了,不用理会这些搅局者。
“相比十三五,汽车业兼并重组在未来肯定会继续发生,并且会越来越剧烈。”赵岩认为,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内生动力,但受限于国际、国内包括行业和国家重点政策等不确定性,消费需求产生波动,车企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电动车的加入促使传统车企与新能源车企正面竞争,彼此都有很大的压力,这都将加剧车企间的兼并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