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不能有丝毫放松;养成勤洗手、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工作生活场所加强通风消毒。
连日来,记者探访医院、商场、部分酒店等公共场所后发现,绝大多数市民会自觉遵守“一米线”的防疫措施。与此同时,多数酒店及商场餐饮店基本会提供公勺、公筷,但一些市民在就餐时还是没有形成使用公勺、公筷的良好习惯。
医院看病 市民自觉遵守“一米线”
8月17日9时许,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
在医院入口处,有工作人员对进入人员测温。在医院急诊、门诊大厅的入口处,有工作人员检查健康码,进入到大厅内,会有两名医务人员分别坐在两侧,一名负责登记信息,另一名负责检测体温。该医院的入口处以及大厅内都张贴着“务必佩戴口罩、主动出示健康码、有序排队并间隔一米以上距离”等字样的提示牌。
在该院一楼的缴费处,记者发现,地面上贴着三条红色写有“请在一米线外等候”的醒目标识。在每个收费窗口前,还摆放着温馨提示牌,上面写道:“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人员聚集,发生交叉感染。”市民排队在窗口办理缴费等业务时,都会踩在一米间隔线上以保持安全间隔距离,而且每队之间也保持着一定距离。“除了一米间隔线的措施外,医院的座椅上还贴有‘疫情期间,请间隔入座’的字样,提醒市民间隔就座。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做的这些防控措施都挺好的。大家都挺自觉的,有的地方没有一米间隔线,彼此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市民李女士说。
市人民医院严格预检分诊,关口前移、大门口单通道管控,验码测温、分流引导;腾空门急诊前区域为缓冲区,严控间隔,谨防人员聚集,询问病史;增设隔离专用通道、精准分流发热患者;规范设置发热门诊,配置专属方舱CT、分区检查检验,严格实施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增设8个核酸检测点,其中高速口、急诊、发热门诊采集点24小时不间断运行,PCR实验室设备齐全试剂充足,日检测量可达1.5万人次;严格落实院内重点区域人员每日一测,患者及陪护、其他工作人员两天一测的要求,做到不漏一人;住院部入口严密把控、禁止探视,各病区加装门禁系统、减少陪护,设定人员活动范围,规范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谨防院内感染,全力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8月16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市油田总医院。从进入医院东大门和门诊楼大厅时,就有安保人员和医务人员要求市民测体温并出示健康码,并且佩戴口罩才能入内。在医院一楼的收费窗口,记者看到,等待缴费的市民都在按照标有的“请在一米线外等候”的黄线外排队等待。
目前,市油田总医院东大门24小时开放,北大门7时至19时开放。医院要求所有来院人员要正确佩戴口罩、检测体温、查验健康码或行程码;门诊患者实行分时段预约实名制就诊;倡导使用医院公众号、电话等线上预约方式,需要复诊的可使用自助机、窗口、诊间等线下方式预约;来院人员需在医院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处向医院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或行程码、进行体温检测、接受包括流行病学史询问在内的预检分诊、签署法律责任告知书;医院对所有进入病房楼的人员严格进行查码、测温;医院对闸机管控区域,患者及陪护人员凭正常核酸检测结果进行面部信息录入,需要查验健康码、腕带信息、通过面部识别才可闸机放行。
不同类型的餐馆 市民使用公筷情况不一
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购物、堂食时,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也是做好防控的关键。
连日来,记者通过对部分大型酒店及商场内餐馆进行走访后发现,在不同类型的餐馆,市民使用公筷的情况不一,而各个餐馆提供公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8月14日,在位于市城区五一路与历山路交叉口附近静和苑小区对面的一家中档餐厅内记者看到,雅间和散座的桌上每个餐盘旁边都放置了两双筷子:一双公筷,一双私筷。两双筷子长度、外观都有差异,比较好分清,混用的可能性不大。记者发现,前来用餐的绝大多数市民一般会使用公筷,个别市民没有使用公筷。与此同时,该餐厅一楼大厅内并没有接受市民堂食。
8月15日12时许,记者来到恒丰购物广场附近的一家烤肉店看到,多数顾客烤肉时用到了烤肉店专有的烧烤夹子,烤肉的整个过程基本可以做到不使用私筷。“考虑生肉上有血或细菌,所以我们会选择用夹子去烤,这样比较卫生。”食客白女士说。随后,记者来到该商场一家火锅店,该店并无明显的公筷使用提醒,也未在餐桌上或店内发现有公勺公筷的提示牌,店内配备的是木制一次性筷子,餐桌上只放置了与就餐人数匹配的筷子。前来就餐的市民多是用自己的筷子涮肉和菜。“我们都打了疫苗,而且这次都是家人聚餐,所以用不用公筷,我觉得没啥大事儿。”正在和家人就餐的市民付女士如是说。
8月16日中午,在万达广场记者看到,一些餐饮店的门口张贴着“店铺已消毒、店员已测温、间隔就餐、进店需佩戴口罩”等字样。有的市民正坐在餐厅外的椅子上等待叫号入内,有的市民则在饮品店前排队。记者看到,部分市民在等待期间,并没有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餐厅门口的服务员也没有相应提醒。
同样,在该商场一家中餐厅内,记者观察到,一张餐桌上放置了四套碗筷,两名食客落座后,点餐后服务员便把多余的两套碗筷收走,并无多余的筷子可当公筷使用。
除了对“一米线”及公勺、公筷的调查走访外,记者还走上街头,就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防疫措施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
在开州路濮阳日报社站的公交站台上,多名市民正在候车。“在公交车上摸到扶手后,一回家先进卫生间去洗手、洗脸。现在出门时,我们也一定会戴口罩,要没啥事还是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闲逛。”一名正在等待公交车的市民说。
“出门戴口罩是必须的,平时兜里会常备消毒湿巾,觉得摸到不干净的地方,就会拿出湿巾来擦一擦,出去吃饭也会先用湿巾把桌子擦干净。骑共享单车的话,说实话是对那个把手有一点担心的,所以每次骑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用洗手液洗手。”刚参加工作的市民小王说。
保持“一米线” 养成使用公筷好习惯
根据采访情况,记者联系到了市疾控中心。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米”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也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人与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飞沫传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对普通市民来说,最好的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的方法就是和周围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同时正确佩戴口罩。
另外,要想落实好日常防疫中的“一米线”要求,不仅仅眼中要有“一米线”,更需要心中长留与他人的一米间隔。要做到这一点,还应该对一米线有理性认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使用公勺、公筷,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使用公勺、公筷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通过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健康生活方式。记者 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