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濮阳县城东南的八公桥镇,是濮阳县的一个古老乡镇。近段时间,八公桥镇成为濮阳县乃至濮阳市党员干部的重要“打卡地”。人们来到八公桥镇史家寨村,重温我军指战员在这里浴血奋战的光辉往事,接受红色革命教育。4月27日,笔者跟随“建党100周年红色濮阳采风团”的网友们一起,有幸来到史家寨村。徜徉在旧的时光隧道,当年血雨腥风的战斗场景,好像历历在目。濮阳县,这块被无数革命先烈浸润的热土,显得更加厚重。
八公修桥处
濮阳县这块土地,从古至今曾发生过无数激烈的战事。突袭八公桥的战斗,是濮阳县历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濮阳县委县政府出发,向东南行驶大约二十公里,即到了八公桥镇。八公桥缘何得名?据说是源于八公修桥。《濮阳县地名资料图册》载:“宋时,该村系澶水支流处。夏秋水溢,人苦徙涉,有八位老公倡而修建一桥,故名。”《开州八公店重修玄帝庙记》载:“开郡东南四十里八公店,旧有桥,盖宋熙宁中河决澶,支溢沮洳,土著八老倡而修桥,故店以‘八公’名,有由也。店虽落荒僻,然衢通兖、济,彻晋、豫,贸鬻剂量,商贾辐凑,土人寔资其利。”
说起八公建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是宋初,长年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占据“北门锁钥”之要冲的濮阳,人们生活尤其艰难。一场大水过后,这一带又遭遇了罕见的鼠疫,村中人家几乎死绝。此时,村中有一户人家仅剩下一位成年女子。她勤劳质朴,为人和善,灾后并未自去逃命,而是将村中幸存的八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抱回家中,吃尽难吃之苦,终将八个孩子养大成人。等这位积德行善、救苦救难的妇人死后,她抚养的八个孩子将她隆重安葬,岁岁祭祀。当时,此地河道纵横,河水经常泛滥,道路常常被淹。此地又紧靠东西官道,行人车马多有不便。就连八人上坟祭祀养母之路也被水隔。为此,八人倡议修桥一座,一为方便路人,二为承继妇人的美德。于是大家捐钱捐物,踊跃出工,购料运石,桥很快就修好了。为纪念八人修桥义举,人们遂称此桥为八公桥,后沿为村名。
而今,濮阳县在这里建起了八公桥战斗纪念馆。无数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教育,传承红色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激战八公桥
在八公桥战斗纪念馆,导游深情讲述了突袭八公桥的故事。
1942年4月,国民党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率所部万余,公开投降日寇,被任命为汪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1943年10月,乘冀鲁豫军区部队避实就虚转入外线作战之机,孙良诚部精锐第五军王清瀚部侵占了濮县,第四军赵云祥部占领冀鲁豫中心区以西濮阳县至东明一线,孙良诚部亲率三十八师两个团和一个特务团驻扎在八公桥、徐镇附近。司令部设在八公桥。
汪伪二方面军进驻八公桥后,修筑围寨,四角四门修建碉堡,街内建“人”字形核心碉堡,内有孙良诚司令部八大处、后勤机关和兵工厂,外围有重兵把守。赵云祥、王清瀚、孙良诚企图威逼八路军退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当时冀鲁豫军区只控制着范县、观城(今山东省莘县观城)之间方园不过百里的地区。清除这一反动部队,成为当时的迫切要求。
当时,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敬,以及苏振华、张国华、段君毅、马本斋等领导人,一致认为拔掉孙良诚这颗钉子刻不容缓。
战前,派侦察股长丘克难和地方组织取得了联系,了解敌人兵力布置情况,绘制了敌据点和兵力分布图。根据侦察及地方党组织提供的情况,研究制定出利用敌人的弱点,先进行政治瓦解,然后采取声东击西,佯攻两翼,实夺八公桥的战斗方案。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亲自指挥了这次战斗。
声东:由第二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段君毅率领七、八两团,从范县开往鄄城以北地区,故意远离孙良诚部队,摆出强攻郓城守敌刘本功的态势,并派出小股部队侦察骚扰、利用内线传递假情报迷惑敌人,把刘本功搅得晕头转向,坐卧不安,因其得到的消息真假莫辨,吓得他急忙收拢部队,增加哨岗,拼命向孙良诚呼救,请求支援。
击西:由四分区政委张国华,侧攻八公桥西南约三十华里的两门镇。此举出师大捷,旗开得胜,一口吃掉敌人两个连。孙良诚匆忙之中,从八公桥东南的徐镇据点抽调一个团,急忙增援两门据点。
袭夺八公桥:在得知敌军东、西两个方向的动态后,由曾思玉率二分区主攻部队在八公桥东北(靠近鄄城)范屯、常楼、宋集一带秘密集结。11月16日午夜,部队进入预定位置。战斗指挥部设在离八公桥东北不到一华里的史家寨村。当天北风大作,吹得黄沙漫卷,天昏地暗,气温骤降,镇子里的敌人龟缩室内,连寨子外的敌人也躲进碉堡里避风去了。敌人万万没有料到八路军会在这样的恶劣天气攻打二方面军司令部。子夜时分,红灯为号,助攻部队围寨,主攻部队攻坚。七团突击队从八公桥东北角过木栅栏,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从西北角登上围寨,八团从东南角突入寨内,八公桥战斗全面打响。敌人梦中方醒,己成瓮中之鳖,被堵在碉堡里、房子中动弹不得,只得举手投降。11月17日九时许,敌首脑机关八大处全部被歼。接着攻下敌兵工厂和街心大碉堡,活捉了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敌总部彻底溃灭,孙良诚因去开封未归而漏网。
17日中午,战斗结束,共毙伤敌伪数百名,俘虏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旅长王致远、团长慕某以下32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7挺、步枪1600支、短枪90支、子弹4万余发、电台两部、战马百余匹、粮食及军用物资69车(牛、马车)、兵工厂一所(机器全部)。攻下八公桥,八路军又迅速扩大战果,全歼徐镇、王庄之敌。伏击歼灭东明方向的援敌。拔掉了王郭村、保安集据点,横扫长垣、封丘土匪武装并连灭上官村、邵风寨、朱楼、韩村等据点。在纵横二百余里的范围内拔掉敌伪盘踞的大小据点百余个。使得濮(县)范(县)观(城,今山东莘县观城)中心区和二、四、五分区联成了一片,恢复和巩固了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打开了新的局面。
这次战斗之后,汪伪第五军见形势不利,于11月26日仓皇龟缩至濮阳城内,敌伪蚕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图谋被粉碎。
刘邓留遗迹
事实上,八公桥的红色故事,远不止八公桥战斗这一个,刘伯承、邓小平也曾在这里召开会议。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他们以主要的铁路干线为轴线,由南向北进攻,夺取和控制各解放区的城市和交通线,企图将黄河以南人民解放军主力逐步挤压到黄河以北,然后聚歼于华北地区。
在此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开始了英勇的内线自卫反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由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组成野战军指挥部,率三、六纵队,连同原在冀鲁豫区作战的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万余人,执行豫东方向的作战任务。7月底,刘邓在濮阳县八公桥南街一居民楼三楼,主持召开由各纵队和冀鲁豫军区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冀鲁豫军区王秉璋、赵健民等出席会议。会议决定向敌守备薄弱的陇海路汴徐段出击,以策应中原野战军突围,配合山东战场作战,并对整个作战计划进行了全面部署。
八公桥会议后,从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冀鲁豫根据地为后方基地,先后发动了数次规模较大的战役,歼敌16万人,打乱了敌人的整个作战部署,打击了敌人进攻解放区的嚣张气焰,配合了全国的反击战,为随后的横渡黄河、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原野战军八公桥军事会议旧址,位于濮阳县八公桥镇南街。
红色美名传
我们去的当天上午,至少有三四拨人也在此瞻仰参观。小小的史家寨村,一下子成了濮阳县人民的红色教育“打卡地”。一拨又一拨人,在这里学习党史、重温历史,接受教育,寻找初心。
据介绍,八公桥战斗纪念馆在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上建成,一开始为个人所建,2001年已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濮阳市委、市政府,濮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原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筹建“八公桥战斗纪念馆”,先后投资20余万元,在尽量恢复历史原貌的情况下,对原陈列室进行了改建。笔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不大,但是里面有一些革命前辈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军帽等物品。看着那些遗物,听着导游的讲解,内心有一种深深的震撼。
而今,距八公桥战斗已经过去了70余年,但穿越历史的烟云,那些光辉的往事依然清晰如昨。我想,让我们感动的,一定不只是史料记载中的只言片语,而是从内心感受到的那种红色革命精神。带着这种精神上路,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会充盈着一种一脉传承的力量。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