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兴市、开放活市“四大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步伐,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精了现代家居、羽绒及服饰加工、生物基材料“三专”产业。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制造业结构依然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较少,影响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
我市制造业的优劣势
我市制造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濮阳是河南省的东北门户,距渤海经济圈最近,是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同时也是中原城市群对接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桥头堡。京九铁路、晋豫鲁铁路通道和建设中的郑济高铁在此交会,大广高速、台辉高速贯穿全境。二是人力资源优势。濮阳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如濮阳县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河南省劳务输出基地先进县,劳动力充裕,拥有国家级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万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三是物产资源优势。濮阳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油主产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盐等地下资源丰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濮阳的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产业基础。
我市制造业存在的短板。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快。转型较慢、基础薄弱、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不足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如油气装备、机电设备等传统产业仍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90%以上,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偏少。二是产业集群实力不强。濮阳制造业的集聚多为中小企业,数量虽多,但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协作。比如华龙区的油气装备制造产业,虽然达到160多家,但是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集聚和产业体系。三是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我市制造业规模普遍较小,整体带动能力较弱。如全市装备制造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18家,真正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
我市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结合中部地区新一轮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统筹先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起点谋划高能级平台,培育打造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基材料、风电设备制造等新的产业集群。二是再造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其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三是释放发展新空间。重点是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通过转型升级、破产清算、兼并重组、腾笼换鸟等方式,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一要壮大龙头企业。立足我市石油化工、天然气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三大三专”、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通过政策再梳理、服务再优化,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行业愿景、企业规划与政府资源有机结合,培育出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支撑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二要拉动中小企业。引导支持广大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对接,发挥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提升技术能力和生产经营水平,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建立产、供、销和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厚拉长产业链条。三要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将培训企业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与有关高校联合举办培训班,组织企业高管参加中原企业家大讲堂、大河企业家论坛等培训活动。同时,弘扬工匠精神,持续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通过上岗培训、岗位培训、专门培训等形式加强职工技能素质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要营造“优服务”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强化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线上线下服务,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一地通办、一证通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二要营造“强保障”的生产环境。尽快完善水电路网交通,污水、危废处理,职工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生产、员工生活提供保障。同时,要进一步推动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网络支撑。三要营造“聚能量”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企业增强文化自觉,注重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体现文化元素,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彰显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