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市委党校聚焦濮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创新开展了“一班一室一课题”结对调研活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针对2021年春季县级干部进修班就濮阳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心城市与其辐射范围共同构成城市经济区,成为参与区域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把濮阳打造成为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判断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区域性中心城市理论解析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一般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并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实力强,是区域人口、要素、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二是产业结构优,是区域的经济、金融、信息贸易中心,尤其第三产业比重大。三是社会分工细,内部形成以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专业化产业体系,并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四是基础设施全,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设施,发挥着交通通信中心功能。五是综合服务能力强,具备较高程度的生产要素集约化。六是经济体系稳,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不断与外部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和各种经济活动“对流”。
三、形成机制。从理论与实践看,主要包括市场作用机制和政府作用机制,市场作用机制重点包括聚集作用机制、扩散作用机制和分工合作机制。聚集作用机制,是指在市场作用下,区域内的经济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不断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区位相对优越的城市集中,进而使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扩散作用机制,是指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经济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获得比较优势和利益,当达到一定程度,原有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丧失,会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新的聚集中心(非中心城市)和新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机制,是指企业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会逐步向能够降低其成本的外围城市转移,使中心城市更多具有商务、金融和信息等服务中心功能,促使以城市体系为空间载体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联系增强。
濮阳建设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一、全市有共识。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把濮阳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后,“十二五”规划提出“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十三五”规划将建设豫鲁冀三省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打造中原经济区与京津冀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接的桥头堡等并列为濮阳发展战略定位。“十四五”暨二○三五年远景规划将目标确定为基本建成富强濮阳、生态濮阳、创新濮阳、幸福濮阳,建设改革开放高地、省际区域中心;并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六大体系”,打造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二、现实有基础。从区位优势上看,濮阳位于豫鲁冀三省交会处,是三大经济板块接合部的几何中心。从交通运输上看,晋豫鲁万吨级重载铁路全线贯通,大广、南林、台辉高速相继通车,交通“瓶颈”制约逐渐打破。从资源优势上看,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鄂安沧濮阳支干线建成投用,濮阳天然气输配中心地位进一步突显。从产业发展上看,“三大三专”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新型化工基地获省政府批复,“一基五链三集群”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化工产业集群实力大幅跃升,以新能源装备为引领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食品加工产业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现代家居产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的50个接续替代产业集群之一,羽绒及制品产业成为全国六大羽绒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倍增发展。同时,我市的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都得到蓬勃发展。
三、工作有行动。依托中原城市群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平台,我市持续深化与聊城、菏泽、安阳、鹤壁等周边地市沟通对接,共同推进濮阳至鹤壁输气管道、安濮鹤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选聘营商环境观察员,率先设立营商环境监测服务点,率先出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订实施办法,率先建立企业家智库,率先开通“互联网+督查+营商环境”平台,率先出台损害营商环境投诉处理及问责办法。
四、支持有政策。不仅面临着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区域发展重塑的重大机遇,而且把濮阳建设成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化工基地已写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上升为省级战略。濮阳聚碳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发展,推动建设豫鲁、豫皖交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区,规划研究太原经安阳濮阳至徐州铁路、濮阳经开封至潢川铁路,建设中原储气库,开展引黄入冀补淀提质扩容工程前期研究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事项获省支持。
濮阳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从区域整体看,豫鲁冀省际交会地市均远离省内中心城市,受其辐射影响较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且相互交流合作少,活跃度偏低。从濮阳自身看,经过多年发展,虽已具备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潜质,但与周边地市相比,仍然压力巨大。
一、区域枢纽建设任务艰巨。尤其是京广、京九两大铁路通道远离市中心城区,瓦日铁路客货运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郑济高铁濮阳至济南段建设刚刚启动,尚未实现高铁通行;境内没有机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发达地区的连通性较弱。
二、区域发展引领力不强。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1650亿元,仅高于周边地市鹤壁,约为安阳、聊城的70%,不足菏泽、邯郸的1/2;人均生产总值4.1万元,略高于聊城,与菏泽基本持平,低于鹤壁、安阳。城乡居民收入22584元,低于安阳、邯郸、鹤壁。
三、中心城市辐射能级不足。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仍然低,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城区面积仅高于鹤壁,且城市形象不够鲜明,缺乏具有凝聚力的品牌,人口吸纳和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强,与周边地区经济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不足。
四、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龙头企业少,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多数企业位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3.5%,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特色不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促进作用较弱,服务功能的外向度小,难以形成强大辐射。
五、区际之间竞争日益加剧。除鹤壁外各周边地市均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邯郸提出“邯郸地处首都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中间位置,要借助区位优势,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安阳提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菏泽提出“建设‘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且各地市均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推进。
推进濮阳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对比周边地市,建议着重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实体经济、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创新发展、发挥文化优势、深化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力、引领力、承载力、竞争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一、强基础,提升支撑力。一是着眼交通枢纽,建成通车郑济高铁、京雄商高铁台前段,积极推进安阳经濮阳、菏泽至徐州,衡水经濮阳至信阳潢川等铁路相关工作,加快完善豫北城际铁路网,实现与豫东北机场的紧密衔接;建成濮阳至卫辉、濮阳至阳新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市城区高速环城和县城区干线环城;打通豫鲁省界、豫冀省界、豫北地区干线公路“断头路”,建成沿黄快速通道和5座黄河大桥,形成“九横七纵”干线公路网。二是着眼信息枢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打通濮阳对外开放的信息“大动脉”。三是着眼天然气输配中心,加快中原储气库群建设,形成国内最大的储气库群;建成日照—濮阳、濮阳—鹤壁等天然气管道,实现与储气库群的连通;依托中原储气库群,谋划建设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机组,实现燃气、电力“双调峰”。四是着眼物流中心,以石化能源物流、冷链物流、高铁货运物流等为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化学品物流园、高铁货运基地等一批物流园区,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二、壮实体,提升引领力。一是推动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化工业围绕超高分子量材料、聚碳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条,实施一批关键节点项目,加快推进原料气合成公用工程、公共研发中心等关键配套工程,打造全国新型化工基地和重要的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装备制造业围绕打造百亿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优势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制造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食品加工业以食用菌、冷冻食品/饮品、休闲食品、肉制品为重点,推广全产业链精深加工模式,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二是推动现代家居、羽绒及制品、生物基材料“三专”特色产业实力提升,鼓励家居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家居生产消费产业链,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中部实木家具生产基地;做优羽绒水洗标杆,创新开发终端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提升羽绒加工全产业链竞争力;抢抓国家治理“塑料污染”重大机遇,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基材料生产基地。三是加快推进黄河北岸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探索发展储能、氢能等新兴清洁能源产业,强化建链引链育链,培育一批先导性、支柱性的示范引领企业。四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要抓好工业设计这个关键,加快建设工业设计创意小镇,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创意转化、品牌塑造等全链条服务,推动“设计+制造”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优布局,提升承载力。一是推动市城区、濮阳县城、清丰县城和新型化工基地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建设都市协同发展区,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资源要素集聚功能。二是引导南乐县城、范县县城、台前县城三个县域中心城市向心发展,积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功能链,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辐射城乡三大支点。三是推进城乡“四轴带”协同发展,建设“一纵一横”城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轴;夯实黄河大堤和第三濮清南干渠沿线乡镇绿色基底,建设“一河一渠”生态发展带。坚持“中心集聚、北进东扩、南连西调”空间发展方向,科学布局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推进高铁片区开发,建成功能复合、便捷高效、配套完善的高铁新城,引领带动中心城市能级跃升;稳步推进东北片区、东南片区开发,重塑示范区产业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绿色生态、独具特色的新城区。加快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修复,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四、重创新,提升竞争力。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理念,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全链条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抢抓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遇,争取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布局;完善研发平台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实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覆盖。三是引进创新团队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团队+基金”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团队激励机制,全面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
五、扬优势,提升凝聚力。一是挖掘濮阳历史文化,突出文化特质,构建“两大文化、三大片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格局。围绕集中展示华夏文明发祥地、五帝活动中心、“中华第一龙”等,把濮阳打造成领略、瞻仰上古文化气韵的寻根地。二是挖掘濮阳杂技文化,集中展示原生态杂技村、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精品杂技剧目,加快推进“世界杂技之窗”等一批重大项目,继续承办好中国杂技艺术节,积极为北京冬奥会输送跨界人才,努力将濮阳打造成全球杂技文化的集聚中心、展演中心、贸易中心、人才中心和竞赛中心,建设成“世界杂技之都”。三是挖掘濮阳片区文化,重点建设市城区、濮阳县城区、金堤南片区等三大文化片区,搞好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展示,规划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专业博物馆、纪念馆和特色文化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彰显城市魅力。
六、促合作,提升辐射力。一是融入“四条丝绸之路”。加强与天津、青岛、日照等港口联系,加快建设中原国际陆港,大力发展公铁海联运,畅通出海通道。推动跨境电商多点集聚发展,打造重要的省际交会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快发展“保税+”新型贸易,建成濮昇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设日照港台前“无水港”。二是畅通开放合作通道。建立高层会商、多层交流、协同推进合作机制,提升濮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三是扩大合作范围。抓住豫鲁交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重点推进与菏泽、聊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产业跨区域协同布局;深化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区域合作,在生态廊道建设、水源涵养、湿地保护、污染防治、供水调水等方面共谋发展;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发达区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