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4月19日电 (记者 魏建军)18日至19日,“2021年全国高校法治工作形式任务主题会议”在甘肃政法大学召开,荟萃了全国各地高校教育法治研究精英,旨在深化“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丝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甘肃政法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政法类院校和全国最早建立的省属本科政法院校,也是甘青宁新藏五省区唯一一所政法院校,肩负着法治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据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马建东介绍,该校先后获批教育部法学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标志着该校进入全国法学教育主流阵营。
马建东表示,以此为契机,发挥政法人才培养基地、法律科学研究基地、政法干部培训基地和决策咨询智库等平台优势,积极促使“高校+学术组织、部委、地方政府”的联动学术论坛模式常态化、制度化。
“甘肃要发展,法治是保障。”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光亚说,甘肃法律文化积淀深厚,陇南的秦法律文化、敦煌的法律文化、藏族法律文化,还有陕甘宁边区的红色法律文化……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诞生在这里,这些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为甘肃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光亚表示,该厅将围绕影响甘肃教育法治发展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既着眼于解决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紧迫性、现实性问题,又着眼于源头治理、夯实基础、建立机制,进行中长期工作谋划,深入推进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化解等工作。
他希望,甘肃政法大学要完善这种联动学术论坛模式,使其成为学术研究新思想、新成果回馈社会的新途径,集中展示优秀成果、促进省内外教育法治交流的新平台,推动甘肃教育法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支点,办成甘肃教育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李卫海说,目前,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表现在供需矛盾突出,涉外法治人才需求量大,涉外法治人才供给不足等方面。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如火如荼展开。
他认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将“基础性”和“差异性”相统一。要掌握扎实的法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悉运用法律专业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各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缘特征,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和语言教学方面都应当因地制宜,切实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涉外法治人才。
“培养懂国情、懂法律、懂外语、懂商务、懂管理、懂安保的复合型、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李卫海建言,开设“丝路+”通识课程体系、丝路+传统文化教育、丝路+中国国情教育、丝路+爱国主义教育等通识课程体系,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外语+”语言能力体系。
会议期间,“丝绸之路”教育法律与政策协同创新基地在该校揭牌。(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