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华诞)探访安徽小岗村:改革创新基因的代际传承
中新社合肥4月5日电 题:探访安徽小岗村:改革创新基因的代际传承
中新社记者 赵强
初春的江淮大地,绿意盎然。近日,记者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实地探访这个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沧桑巨变。40多年前,这里的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下大包干“生死契约”,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改革与创新的基因被新一代小岗人传承,迎接着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走进小岗村,笔直的友谊大道两侧,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载着游客的观光车穿梭在“当年农家”“大包干纪念馆”等景点之间,沿街的农家乐、特产店、农村电商生意红火……
“穷急着,饿怕了,我们究竟怎么能搞上一碗饭吃,怎么能不再出去要饭,只有冒着风险把地分到每家每户。”回忆往昔,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以前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家家住的是破茅草屋,实行“大包干”以后,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楼,户户还要建车库。
今年,已近耄耋之年的严金昌,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多年前他就不再种田,而是“跨行”做起农家乐,每年有近2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他说:“小岗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没有人才干什么事情都不行。现在我的三个孙辈大学毕业以后都回到小岗村,孙女严妹在小岗村旅游公司担任解说员。”
“我大学学的就是播音主持专业,2019年毕业时有想过当老师,但我很恋家,所以就选择回到了小岗村。”严妹认为,小岗村发展机会多,而且做这份工作,她非常自豪。因为每次给别人讲解的时候,就是在宣传自己的家乡,她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大包干”带头人。
作为小岗村的新生代,严妹自小就感受到祖辈的不易,她理解的小岗精神就是敢想敢干。在工作中,她也在时刻挑战自己,随着小岗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慕名而来,为更好地宣传小岗村,严妮每天坚持学习外语。她说,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小岗精神也要好好传承。
敢想敢干的还有“90后”新农人周地帅。他曾外出务工,见岳父流转的600亩土地,平日里忙不过来,他便辞去工作返乡种田。“和原来不同,如今种地全是机械化。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我都得会操作。”周地帅说,机械化使种田效率高了不少,成本也节省很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乡村振兴的当下。未来他还将“转战”有机农业。
“改革是流淌在小岗人血液中的基因,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就要抓住创新,通过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创造性地工作,用一些小创新为突破,来破解难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惠及民生。”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小岗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小岗村大力实施“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加快推进。五年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00元跃升至27600元,增幅达87.8%;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70万元增长至1160万元,增幅达73.1%。(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