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药物化学家谢毓元在沪逝世 曾给年轻科研人员三条建议
中新网上海3月28日电 (郑莹莹)“出身在书香门第的我,少年时代沉浸在《论语》《资治通鉴》等经史子集中,从未想过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会和瓶瓶罐罐的药物打交道。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制开发出治病救人的药物,走过大半辈子,我最深的感受是,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为社会所承认。扪心自问,才觉得没有虚度此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生前的一段自白。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7日11时0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1953年,谢毓元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供图谢毓元先生1924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苏州。1949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士学位,1951年2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时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工作至离休。
入所初期,谢毓元先生主要跟随当时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赵承嘏先生,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解决了中国阿托品、后马托品、普鲁卡因等急需药物自给的合成工艺问题。1953年,为解决治疗血吸虫病特效药酒石酸锑钾毒性问题,他和丁光生、梁猷毅等研究人员合作研发了重金属解毒药物二巯基丁二酸,对砷、铅、铜等重金属中毒后的解毒有极好的效果,该药在抢救砒霜中毒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很多中毒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1992年该药还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作为小儿铅中毒治疗药物,是第一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他还参与实现了价格昂贵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该药国产化后被纳入197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他发明的“双酚氨酸”至今依然是放射性铀促排效果最好的化合物之一……
谢毓元先生一生热爱科学事业,在药海求索。他曾说,“研究的工作总归是漫长而枯燥的,但别人看来辛苦的事情,只要自己乐在其中,苦是完全不觉得的。”
他也曾如此勉励年轻科研人员:“我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与年轻的学生们分享。首先,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大处讲,是对任何工作都锲而不舍,从小处讲,就是对每一个实验的锲而不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一个实验,假如设计路线事先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周密的思考,应该有较大的成功把握。遇到失败,在所有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前,不要轻易放弃原有设计。这样,大多数情况下,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我的很多实验,都是在多次失败后不懈坚持之下,才取得好结果的。信心、耐心、细心的缺乏往往是成功的绊脚石。”
其次,他建议,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也是非常重要的。导师虽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总还会有一些局限性。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判断都没有偏差。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导师,另一方面也要破除迷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多一些主动,少一些依赖。
第三,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根据科研需要,有时候,实验连续24小时也是常事。不过,拼搏未必是苦行僧式的心无旁骛,隔绝尘世。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考虑问题容易精神不集中。实验多次失败的情况下,心力交瘁,可能会钻牛角尖。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自我放松一下,找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者体育活动,调剂身心。(完)
【编辑:李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