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一排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一处处标准化鲜切花种植园整齐划一,平坦的乡村道路上运输车络绎不绝……现如今,繁忙的气息洋溢在开发区的每个角落,群众爽朗的笑声穿过田野飘向远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开发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谋划,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实施,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乡村振兴目标接续奋斗,集全区之智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举全区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截至2020年底,开发区现行标准下农村2529户82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开发区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他们将以久久为功之势和苦干实干之举描绘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一幅遍地花开的产业图景
春日的开发区,沃野复绿、生机盎然,座座园区、栋栋厂房传来机器轰鸣声。
向南,王助镇完美果蔬南果北种示范基地,电商主播正在对这儿的草莓等农特产品进行网上推介,产品链接上线短短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向北,胡村乡宏林菌业种植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高端菌类数字化、工厂化冷房技术用于海鲜菇的培育生产,在全国各地抢占市场的同时,更带动周边群众100余人就业。
放眼望去,开发区的特色产业,正燃成燎原之势,不断开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开发区的决策者深知,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战刚一打响,开发区就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全面提升贫困村造血功能为抓手,坚持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积极实施产业带动,支持能够发展产业的群众发展产业,帮助没有产业发展能力的群众稳定就业,鼓励没有稳定就业能力的群众勤劳致富,倾力帮助战贫斗困。
开发区的群众不会忘记,为开出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破题良方,市政府党组成员、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晓华累计利用13天时间,把全区31个贫困村全部走访了一遍,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子上帮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开发区严格落实班子成员包乡联村帮户责任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无缝对接;成立14个重大工作专项指挥部,明晰行业部门政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办法,把帮扶成效与评优评先、干部使用挂钩,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就这样,一条条战贫斗困的锦囊妙计相继被提出并付诸实践。
——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围绕蔬菜、林果、花卉等产业,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通过生产资料入股、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等方式,让农村贫困户通过租赁土地领一份钱、就近就业挣一份钱、入股合作社分一份钱,确保每户都有稳定收入来源。
——始终坚持农业生产向科技要效益,把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坚持高效农业规模扩张和设施提档升级并重,以设施农业、立体种养、规模养殖作为主攻重点,全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档次。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激昂鼓点,一个个充满希望的特色产业就像动能强劲的脱贫引擎,推动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春风吹得百花开,姹紫嫣红入眼来。
偏居开发区西北一隅的胡村乡天阴村,多年来一直在穷窝窝里打转转。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天阴村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大力发展芦笋特色种植,带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此务工的村民贾付岭深有感触地说:“不出村就能挣到钱,这好事儿以前俺可是不敢想,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摆脱贫困,需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智慧力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探索实施“三送一访”扶贫模式,把农业生产技术、工作岗位和实惠送到贫困村,多方开展科技培训、宣传与推广,党员干部携带钱物到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着力发挥电商扶贫作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以区为中心、以乡为站点、以村为网格的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出台《倡导区内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意见》,辖区31家工业企业一对一帮扶31个贫困村,探索接地气、有成效的“提供岗位+物质帮扶”“关联产业+消费扶贫”“公益+慈善”等企业带贫新模式,雪汇食品、惠成电子等企业结合自身用工需求,走进贫困村现场招聘,解决了企业用工及农民就业问题,实现了强企富村、村企共赢,为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
——以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开展“六改一增”“客车村村通”“生态文明百村绿”等专项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通过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破除了农村发展瓶颈,增强了发展后劲。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长远之计,深入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日”活动,对全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技术培训,增加其就业本领,拓宽其就业途径。
力量在汇聚,共识在深化。开发区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越来越多的群众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点点鼠标,鲜切花、散养柴鸡蛋、多肉植物等各类优质产品,便可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动动手指,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全球买、全球卖……现如今在开发区,电子商务这一助力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已经成为潮流。
王助镇萌动龙乡多肉植物种植园就是开发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该种植园紧盯市场前沿,累计研发景天科、番杏科、十二卷属等多肉植物新品种120余个,杂交选育新品种300万株。然而,在产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市场销量却不容乐观,给产品找市场,成了该种植园最紧迫的一件事儿。
位于开发区的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悉情况后,迅速派人与多肉植物种植园负责人董晨阳对接,详细介绍了电子商务在助力农产品上行方面的优势。产业园满满的诚意以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广阔市场,让董晨阳动了心,随即加入了电商大军。
“以前,产品只能在本地卖,现在通过培训做了电商,能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这在以前连想都没想过。电商,让我们农民有干头、有奔头、有赚头。”说起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董晨阳感慨颇深。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开发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以区为中心、以乡镇为站点、以村为网格的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不断丰富壮大河南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主题,在全市率先建立面积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展示农特产品300余种的濮阳特色产品展览馆,正在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利器。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而农业更离不开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民生,更关乎乡村的振兴繁荣。
春分时节,新习镇刘堤口村村头,方圆约2000亩的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一排排矗立在田间的喷灌设施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村民郭计明心里乐开了花:“我们这块地黏性大,保水能力差。有了这些喷灌装备,以后就省力、省水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开发区坚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结合,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保证良田粮用。紧紧围绕数字农业,积极搭建智慧农业操控平台系统,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收集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及气象等各方面数据信息,科技赋能、智能分析,最大限度挖掘农作物生长潜力,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唱首歌谣给家乡。麦浪翻滚,果飘香;大路开阔,通四方……”郭计明随口唱出的这首歌谣,唱出了开发区人民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喜悦和豪情。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施民法 魏国权 陈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