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甘肃生态安全屏障如何筑?呵护祁连山,管好“水盆子”
中新网兰州3月10日电 (记者 冯志军)位于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之间,甘肃如何筑牢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支招:呵护祁连山,管好“水盆子”。
因富集多种矿产而素有“万宝山”之称的中国祁连山,历经数十年人声鼎沸的索取后于近年渐归平静,原始生态开启“返璞归真”之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点滴变化如数家珍。
图为2020年9月,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芦水湾生态景区。 杨艳敏 摄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以祁连山为代表的甘肃生态系统近年频现生态之忧。东西总长约800公里的祁连山,近八成在甘肃张掖市境内,其是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的“主战场”。
“近年来,我们举全市之力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杨维俊向记者表示,当地累计投资60多亿元人民币,组织实施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项目。
目前,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阶段性整改任务已按期完成。在杨维俊看来,尽管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物力全力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也取得明显成效,但远不能满足祁连山和发源于此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需求,加之地方财力薄弱,亟需国家层面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杨维俊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祁连山地区财力性补助力度;支持张掖市实施新一轮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继续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祁连山水源涵养及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尽快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补偿机制,并扩大补偿范围。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西蜿蜒约1600公里的甘肃,还是中国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的重要水资源补给区,境内主要有3大流域和9大水系。同时,该省生态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水利厅厅长霍卫平向记者介绍说,中国实施河湖长制以来,各地全面建立党政同责的工作机制和五级河湖长体系,整治了数以万计的河湖乱象,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河湖水质稳步提升。然而,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暗访发现问题看,一些地方重审批轻监管、重GDP轻生态、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仍然存在。
图为2021年初,黄河兰州段风光。 杨艳敏 摄“一些流域超许可范围采砂、洗砂污水直排、偷采盗采河砂的问题屡禁不绝,一些企业更是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严重威胁饮水安全、破坏生态环境。”霍卫平分析称,究其症结主要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新发展理念树得不牢,生态保护红线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关注不够。
要靠实县级党政领导责任,管好“水盆子”,用好“盆中水”。霍卫平表示,河湖长制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的重大制度创新,为确保河湖长制落地落实、见行见效,避免基层责任缺位、监管缺失,使河湖长制成为“空中楼阁”,建议借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推行“水盆子”县长负责制。(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