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对话港资医院负责人:鼓励人才流动 提高非公办医质量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对话港资医院负责人:鼓励人才流动 提高非公办医质量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因近年医疗事故带来社会观感不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诊疗人次下降,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亚心总医院董事长谢俊明介绍,但也是在抗疫过程中,非公医院表现广受认可,尤其在帮助患者恢复治疗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谢俊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公立医院在中国抗疫中起了主导作用,还有10%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由非公医疗机构组成。以港资武汉亚心总医院为例,该院2000名医护组成的团队于抗疫期间接诊发热患者近8000人次,收治重症患者800余人,参与承担沌口方舱医院救治工作。
但民营医院如何建构较好的公众印象、走出“寒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非公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超六成,不过,床位数仅占两成,总诊疗人次占比为14.8%;办医者资质存疑、办医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凸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继续支持社会办医。谢俊明认为,公立医院与非公医院相互补充、分担,才能建设更成熟、更完备的现代医疗体系。医院走出“寒冬”,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措施更严,非公医院提升办医质量;另一方面,舆论看待民营医院也应更加客观。
他特别强调,内地顶级医疗人才中的90%均执业于省会城市三甲医院。鼓励专家“流动起来”,是提升非公医院办医质量的重要途径。
医改对于鼓励医师多点执业、落实分级诊疗的导向近年愈发明确,谢俊明指出,内地或可借鉴香港经验,在确保医师每周看诊时间的前提下,允许流动。他还建议,国家医疗支付体系可给予患者更多选项,医保与商保支付更大的差异性或更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2020年,来自香港的谢俊明参与了武汉战疫全过程;8月当香港第三波疫情来袭,他应邀返港协助特区政府核酸筛查,历时数月。多年频繁切换于香港、武汉之间,谢俊明认为,历史上同属码头背景,两地有不少相近文化,接续抗疫的经历更加深了双城在其心中的连结。
“我是香港人、也是‘湖北佬’。香港和武汉,都是我的家乡。”他说,惟愿两座城市尽早彻底摆脱疫情阴影,未来在医疗、教育、贸易等领域开展合作有广阔的空间。(完)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