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瞄准碳中和目标 中国如何打造低碳经济?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王恩博 夏宾)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正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中方此前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瞄准这一目标,中国将如何打造低碳经济?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给出“关键词”。
“调结构”,是不少人眼里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郝振山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要持续通过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和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在此过程中,天然气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过渡能源”。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黎昌晋则看好氢能创新融合发展。他指出,因燃烧热值高、零排放、来源广泛、安全性可控等特点,氢能将成为中国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能源载体。建议统筹规划国家级氢能发展政策,有效组织产业链企业协同有序竞争,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
更好瞄准碳中和目标,还需要“立规矩”。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认为,应建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法规体系,对标全球ESG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同时将这项内容纳入上市审查标准中,引导非上市公司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中国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强储气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中海化学富岛公司化肥二部副总经理刘平提出,可建设国家级统一高效的储气基础设施运营平台,逐步实现所有基础设施统一运作,统一对外开放,从根本上避免市场无序竞争。
当前,中国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仍有不适应之处,“强基础”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其中突出问题是,环境治理、碳减排等主要靠行政性办法,层层分解指标完成任务;绿色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还不能成为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经济行为。
“沿用这一套办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难度很大,即便勉强实现,也可能代价过高而不具有可持续性。”刘世锦强调,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微观基础。其中,建议以设立绿色账户为重点,争取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微观基础上取得大的进展。
如其所言,打造低碳经济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广大企业亦需要“担责任”。
“对于科技企业自身来说,推进碳中和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介绍,今年1月,腾讯已正式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推动中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将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中国低碳技术转型。
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