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和浩特3月8日电 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巴雅尔:脱贫攻坚路上的蒙古马
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戴上大红花,很荣幸,也很激动。”从北京回来两周了,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北淖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巴雅尔面对记者采访时,谦逊又低调。
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巴雅尔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1978年出生的巴雅尔是蒙古族,2001年,他由呼伦贝尔市公安边防支队复员分配到呼和浩特市民委。2014年9月,巴雅尔被委以重任,接过扶贫接力棒,担任土左旗兵州亥村驻村第一书记。
图为巴雅尔走访崔银凤家。受访者供图上任伊始,巴雅尔进村走访发现村里虽然道路畅通,但是村民出行只能依靠长途车,路费动辄就得30元,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巴雅尔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四处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64路公交车开进了兵州亥,解决了沿线近万人的出行问题。
2017年12月,巴雅尔3年任期结束回到市里。半年后,他又主动申请,来到土左旗善岱镇北淖村,开始了他第二个驻村书记的任期。
图为巴雅尔帮助村民盖房。受访者供图“第一书记既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重任。”在巴雅尔看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首先要清楚地知道“第一书记”的第一是什么?驻村的责任是什么?时刻提醒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根本”。
北淖村土壤盐碱化严重,地下水资源匮乏,主要依靠黄河水灌溉,多年来一直没有产业项目,村民以传统种植为生,2017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
从进村的第一天起,巴雅尔就卷起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访民意,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想方设法解决村民最忧最盼的问题。他用实际行动与贫困群众结下不解之缘。
北淖村崔银凤的丈夫与婆婆患病,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八九亩地和她在砖厂搬砖的收入,生活极度拮据。
图为巴雅尔观察农田长势。受访者供图入户走访中,巴雅尔了解到崔银凤的情况,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镇政府补贴的养殖模式,以此来降低贫困户的养殖成本和风险。
在巴雅尔的多方联系下,不少社会公益组织走进北淖村助力脱贫,形成了公益组织+工作队+贫困户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建设“爱心扶贫养殖场”工程,引导村民发展养殖猪、羊、大鹅、小鸡等庭院经济。
“3年的时间,我家现在光羊就90多只了,一只羊羔可以卖1000元,家里的生活一下好了起来。”崔银凤说。
北淖村距离水厂约10公里,是善岱镇自来水的末端,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淖村每年总有5个多月时间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巴雅尔主动与对口帮扶单位联系,经过一次次对接,实地调研、反复研究论证,将原计划的帮扶项目改为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在2018年11月,全长约10.5公里的自来水管道,投资210万元的改造工程竣工,真正解决了沿线5个村的吃水难问题,受益人口达万余人。
呼和浩特市五一劳动奖章、呼和浩特优秀共产党“榜样”人物、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巴雅尔说,在精准扶贫的路上,他既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奋斗者。“只有近距离触摸到贫困的角落,才会对基层有更真切的了解,才会更想回到农村,扛起年轻人该有的责任,拉着乡亲们的手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巴雅尔说。(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