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设备进医院,难在哪儿?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国内企业都有很多话要说。当前的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除了耗材等一些小型医疗设备,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在医疗机构的占比依旧远低于进口设备。
如何让国产医疗器械有更多“用武之地”,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拓宽国产医疗器械应用场景,打造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行业发展,保护国民生命健康和数据安全。
普及之困:国产医疗器械推广遇阻
建议背后,是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近年,分级诊疗政策的持续推进,释放了基层医疗器械的采购需求。在需求驱动下,我国医疗器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重要医疗设备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十三五”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13.6%,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领先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
国产医疗器械早已不是“差”和“落后”的代名词。自《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食药监械管〔2014〕13号)发布以来,截至2020年5月26日,我国共计有262款医疗器械进入了国家创新器械审批程序,其中一大批是具备自主产权的国产“高精尖”医疗器械产品。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国家产业政策倾斜,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常因产品定格、招标时限等原因,迟迟无法进入市场,国产医疗器械的推广和普及仍赶不上进口设备。
国产医疗器械好不好,要看具体实践应用效果。国产医疗器械用得少,医院对于国产品牌的认知有限,对国产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顾虑,医疗机构应用主动性低。这导致国产医疗设备在入市应用中面临认知度、认可度不足等难题。先进技术和设备缺少用武之地,国产医疗设备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如此循环,导致国产医疗器械的核心技术缺乏原始创新动力,重要核心部件供应链的国产化和本地化程度偏低。
场景拓展:打造自主可控供应链体系
在周云杰看来,为医院、患者、服务商等相关方提供超越进口设备的综合使用场景,是鼓励高精尖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有效通道。
作为中国放疗设备市场的“领头羊”,玛西普是一家单纯的伽马刀医疗设备生产商,其拥有多达9项技术核心专利,设备维修、更换钴源的价格都远低于国外同行,一改我国在该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依托“智慧云”体系辅助降低诊疗难度,结合远程会诊为二、三线城市以及偏远地区提供智能治疗方案,有效提升患者就医、医生诊疗体验。
海尔自主创新超低温制冷核心技术,逐步形成覆盖-196℃至8℃全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产品链,被广泛应用到航天、深海勘测、疫苗存储等领域,走进了欧美及“一带一路”沿线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品牌从自主研发,自行制造,再到自主品牌出口的“逆袭”。
使用场景得到拓展,越来越多像玛西普、海尔超低温设备这样,拥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国产医疗器械,在更广阔的领域有了用武之地。
面对国产医疗器械的前景,周云杰建议,推动加速实施专项规划、提升认知度和认可度,破解“应用场景”缺失难题,保障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随着《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以及大健康战略推动、国民消费水平升级等一系列利好推动,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前景广阔。
周云杰认为,拓宽使用场景,鼓励国产医疗设备自主创新,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切实之举,也能避免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利大于弊。“在物联网变革的时代,用新技术拓展出更多应用,能为国民提供更丰富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周云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