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科”到选拔,基础学科人才这样突围
两会聚焦
“新高考改革给物理人才带来一定冲击,加上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学生知识储备及基础较之前更为薄弱,普遍出现大学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受阻等问题。”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李克强总理说出了他的担忧。
总理当时表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正确的导向,做好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
从高考选科到高校选拔,基础学科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3月6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要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也要拿出勇气和智慧,敢于担责,创新基础学科人才选拔方式。“不能因为遇到挫折或听到非议,就不敢创新。”
选科:家长和高校都要做好引导
在部分试点“新高考”的省市,学生对选考科目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在6门或者7门科目中任意选择3门,不再受到“理科”“文科”的限制。由于物理难度高,竞争又激烈,在高考综合改革之初,部分地区曾出现过“弃物理”的现象。
在周洪宇看来,不要让孩子过早放弃基础科目的学习,需要家长进行正确引导。
如何选择科目组合来实现孩子在高考中胜出的目标,家长可能会有自己的考量。有些选择,难免带有博弈色彩。周洪宇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在选科上,不要太急功近利,也别只盯着眼前高考这一步。“要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也要考虑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
听到大学校长的担忧,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直言,其实做好引导,也需要大学担起责任。高校要明确自己的人才需求,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选考科目要求。他坦言,有时候,大学担心,提的要求多,报考的人少了会影响录取分数线,于是干脆不提要求。
此前,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指导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优化选考科目要求。唐江澎说,高校要敢于提要求,不能随意放水。
选拔:要敢于开辟另一条通道
不仅是要提要求,高校还应主动作为,和中学做好衔接。
周洪宇强调,我们需要对基础学科有热情、能投入的学生,这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他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高校已经和当地知名中学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高中生可以到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参与课题,到大学的课堂选修课程。
周洪宇曾经在武汉市教育局工作。当年,他们还曾设想过,能否建立“直通车”制度,让高中生在大学实验室产生的学习和科研成果,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之一。但受到政策限制,这一想法搁浅了。
“能不能将这些学习成果作为高校自主选拔人才的依据?比如纳入新高考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或者在‘强基计划’入围时予以考虑。”周洪宇说。
唐江澎同样也在考虑开辟一条新路。
他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教育一直存在均值高、方差小、最高值低的问题。但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最高值比平均值更为重要。他认为,从“十四五”开始,应该对公平优先于质量,平均值重于最高值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适当进行调整。
唐江澎提出了一条具体建议——建立与“强基计划”衔接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为高中、高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辟新通道。
对于天资聪颖、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统一考试一张卷,无论是考核内容还是考核方式都显得狭窄而单一。唐江澎认为,国家可以出台“大学先修课程统一考试制度”,作为目前统一高考的补充,为部分拔尖创新人才进入一流大学提供另外一条通道。
具体来说,围绕大学“强基计划”专业内容与要求,参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体系,纳入一部分职业类基础性课程,研发30门左右的“大学先修课程”。以创造力、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多次考试,允许“双一流”高校自主设定科目要求及分数权重。可借助智能化教育平台,开发在线课程,为面广量大的基层高中建立与高校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也能加深他们对基础学科的理解,确立他们的追求与喜好。”唐江澎表示。
但任何“另一条通道”,可能都会引起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担忧。
周洪宇重视教育公平,常年研究教育公平。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相信,只要程序正当,过程透明,对基础学科人才选拔方式进行创新,并不会破坏教育公平。“对公平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片面。我们要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把一些真正富有探索精神,对基础学科有兴趣、有能力的考生选拔出来。”
(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编辑:王思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