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科研创新不能“一条赛道” 民盟中央常委冀永强:呼唤“悬赏制”
中新社银川3月3日电 题:科研创新不能“一条赛道” 民盟中央常委冀永强:呼唤“悬赏制”
作者 杨迪 石羽佳
“创新的力量蕴藏在全社会之中,创新的资源理应向全社会开放。”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宁夏区委会主委冀永强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应积极鼓励探索“科研悬赏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中国科研活动的创新质量。
冀永强提到的“科研悬赏制”,是指政府、企业列出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及相关悬赏标准,然后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法。
与“申报制”模式相比,“科研悬赏制”更加开放、灵活,“‘科研悬赏制’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呈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冀永强说。
冀永强认为,“科研悬赏制”具有“零门槛”的优势。“现行的科研‘门槛’过高,一些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员因资格资历限制而与科研无缘。”冀永强表示,“科研悬赏制”可以破除资格资历限制,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在冀永强看来,“科研悬赏制”还具有“零束缚”“零距离”的特点。“创新需要打破陈规、跳出框框。”冀永强表示,“科研悬赏制”注重目标管理,可减少科研项目管理中不必要的干预;同时,“科研悬赏制”解决的是具体难题,这种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实践应用的“一条龙”模式可让创新活动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能有效提升科研创新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效益。
“‘科研悬赏制’虽不能取代现行的科研资助模式,但科研创新不能只有‘一条赛道’,应开辟‘多条赛道’。”冀永强建议,应积极鼓励探索悬赏制科研模式,聚焦“短平快”应用型难题的突破,冲破“专业壁垒”、促进社会融合创新。
如今,悬赏制科研在企业中已广泛应用,但作为一种国家科研资助模式,目前尚无相关的政策制度支持。冀永强为此建议,应尽快出台推进悬赏制科研的政策措施,明确悬赏方向范围、项目征集机制、悬赏定价机制、经费支持渠道以及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悬赏制科研项目源自生产实践活动中的‘难题’,这是推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天然基础。”冀永强说,应推动政府科研管理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围绕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行业共性技术、公益科技等难题,建立“悬赏制科研”合作机制,引导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完)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