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0日电 最高检20日召开厅长网络访谈,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指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从2015年试点到2017年7月全面实施,检察机关在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专项决定。
在介绍五年来主要成效时,胡卫列指出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位推动更加有力。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共中央近日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完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从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最高检专项工作报告,全国政协专门召开协同推进检察公益诉讼的双周协商会,到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中央层面对检察公益诉讼制度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不断寄予更高期待。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专项决定。
二是办案数量稳中有进。2017年下半年全国共办理案件9000余件,相当于两年试点期间的总量。近三年以来,每年办案数量已经稳定在10万件以上,2020年首次突破15万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占比始终在90%以上,大部分案件在诉前阶段解决公益损害问题,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的鲜明中国特色。几年来,最高检先后部署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黄河“清四乱”、“守护海洋”、“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监督活动,通过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带动办案全局。
三是办案质效稳步提升。从个案办理到类案和区域整治到长效机制建设,实实在在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2020年最高检、省级检察院带头直接立案办理了一批所涉行政机关层级高或具有跨区域、全流域特点的重大典型案件,公益保护效果和社会治理效能充分显现。
四是制度机制创新发展。常态化开展“回头看”活动、全面推开立案后磋商程序、持续深化一体化办案机制、推行案件公开听证,总结推广诉前圆桌会议、整改第三方评估等机制,推动公益诉讼做得更实、更规范。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等,促进解决全流域、跨区划公益保护难题。
五是范围领域稳步拓展。各级检察机关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办理了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安全生产、文物和文化遗迹保护、网络侵害及个人信息保护、国防和军事利益保护、特殊群体权益保护以及扶贫等领域案件,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六是社会协同更加充分。最高检在生态环境领域与九部委、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与十部委分别会签了协作文件;形成加强军地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意见。持续强化与学术界互动,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立公益诉讼研究基地。筹建全国检察公益诉讼志愿者平台强化公众参与。讲好公益检察故事,促进国际交流互鉴。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