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
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记忆里最深刻的词语,它不仅代表着结束了一年的辛苦,迎来一年的收获,也意味着相隔千里的亲人再次团聚,拜年、看春晚等习俗无不是给疏离的情感一个连接的纽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风俗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特别是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国家提出了就地过年的政策,这也让今年的春节变的尤为不同。大城市里留下了异乡人的身影,热闹的农村也显得有些冷清,但不会变的是每个人心中的情谊。
春联是春节的序曲。每当家家户户的门上贴起春联时,便意味着春节到了。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于是人们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来保佑家宅平安,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贴春联。五代时,孟昶在桃符上题的“ 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被看为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王安石诗中所描述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以看出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当然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按音调平仄分,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贴春联了,还有贴“福”字,今年的支付宝写“福”顺丰到家的活动也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兴趣,好像一个亲手写的“福”就能给来年带来更多好运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其中“爆竹”在古代指人们在春节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声响,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这一习俗沿袭至今,虽少了借此驱鬼避邪的目的,并且也不止在春节这一天才放鞭炮,可它依然是预示春节到来,庆贺新年的标志之一。但随着国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很多地区已经彻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也降低了每年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人员伤害的概率,因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是对生态环境负责,也是对我们自身及他人安全负责。虽然形式削减,但年味还在,网络上各种利用身边的工具模拟鞭炮声响的视频层出不穷,这样的“新式爆竹”既保留了年味,也给新年增加了新的欢乐。
说起春节就不得不提起拜年了。拜年作为世代沿袭的传统春节习俗,是辞去旧岁、迎接未来的方式,也是民族伦理、道德的传承,宣告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展现了悠久的中华礼仪。一声声欢欣的“新年好”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祝愿,增添了浓浓情谊。中国人对拜年礼仪有着明确的规矩: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形式愈加丰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抖音等短视频拜年”等,使得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将温馨的问候与祝福及时送达。2021年为了配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许多在外游子响应国家号召理性选择就地过年,“拜年”又有新的意味。网络视频拜年阻隔不断心意,云团聚依旧有浓浓的家庭氛围,年味不减。
发红包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回忆。古时候,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只是单纯地驱邪崇,压岁钱意味着“贿赂”鬼怪,保佑家中晚辈一年平平安安。随着时间的流逝,红包的意义逐渐在改变,从驱邪祝福的方式变成了过年的传统习俗。红包的形式也随之改变,一个个鼓鼓囊囊的纸质红包变成了微信、QQ聊天框中一条条消息,自定义封面上“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运气王接”的字样,丰富了红包的意义,除了成为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之外,也成为了年轻人之间过年的新习俗。青年一代也会在群聊之中发红包,看着往日静寂的群中一个接一个的红包发出,运气王也不得不“忍痛”继续接龙,不仅是符合过年的热闹气氛,也是能沟通感情、消磨时间,还让年轻人对新年有了更多参与感。
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乡村似乎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了一些存在感,而禁燃烟花爆竹等新的风俗好像让春节也少了许多年味,老年人、中年人津津乐道的老黄历在年轻人眼里如同蒙上了暗黄的面纱,看不真切。我们不知道再过几十年春节又会是个什么样,但我们知道要珍视过去,享受现在,知道“年”是异客情感的桥梁,乡村是旅人的根。
(作者:南京审计大学 王仕珺 潘雨萱 陈佩云 林琦璐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