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活跃、产业链最丰富、内循环最畅通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屏障。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必须促进上中下游协同构建绿色产业链,从供给侧改革中寻求进一步突破,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基调、大方向。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沿江省份基本解决了沿江110多个城市化工厂围江,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入江,过度捕捞和过度挖沙等严重污染、严重破坏长江生态的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2020年,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同时,我国还要完成“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11省份,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是我国经济最活跃、产业链最丰富、内循环最畅通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屏障。因此,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必须促进上中下游协同构建绿色产业链,从供给侧改革中寻求进一步突破,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首先,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各地“十四五”规划中应彻底摒弃过去破坏式、掠夺式发展模式,从供给侧夯实节能减排低碳生产基础,审慎选择新上投资项目,严格环保标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扩大绿色产业范围和规模,创造绿色消费需求,争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其次,强化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应从基础设施、生产和消费等多个维度加强绿色产业共建机制,推动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企业跨地域并购,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力,以企业集团模式发展绿色产业链。通过内化信息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绿色产品生产成本和风险,增强绿色产业链的稳定性,壮大绿色发展的市场主体。
再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对外开放。抓住签署RCEP和投资协议的良机,加大与东盟、欧盟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以分布上中下游的自贸试验区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水空铁多式联运优势,通过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促进绿色产业链国际化,有效扩大绿色产品的国际需求。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数字货币等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优势,加速形成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的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在国际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制定中的话语权,争取在国际产业链重构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最后,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项目库。鉴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的特点,对于绿色产业链构建和发展而言,提供特定而且充足的资金支持,即发展绿色金融,必不可少。可推广有关地方的经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金融科技,整合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区县两级绿色项目库,创设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便利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高绿色金融的规模和效率。信息建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链发展的一个关键,应聚焦公共服务、政府治理制度创新,尝试构建跨区域、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绿色金融信息平台,为上中下游共建绿色产业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并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种金融形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涂永红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