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称,通过在中国台湾东北部的中新世(2300万至530万年前)海底层重建较大的L形潜穴,研究人员发现,被认为可能是博比特虫祖先的大型伏击捕食者蠕虫,可能在约2000万年前定居在欧亚大陆的海底。
论文通讯作者、台湾大学的卢德维格·勒韦马克(Ludvig L?wemark)和同事利用台湾东北部在中新世形成的海底层内保存的319件样本,重建了一个新的遗迹化石。该遗迹化石是一种地质特征,包括潜穴、行迹、存留在岩石中的植物根腔等,其含有一个L形潜穴,长约2米、直径2到3厘米,能让研究人员推断出古代生物的行为。
该遗迹化石的形态学显示,这些潜穴可能是迄今仍存在的博比特虫等大型海生蠕虫的栖息地,博比特虫藏在海底下又长又窄的潜穴中,通过向上探身捕获猎物。论文作者认为,古代蠕虫和它的猎物撤回到沉积物中的行为,造成了遗迹化石中保存的独特的羽毛状塌陷构造,这也显示出潜穴周围沉积物受到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显示,靠近潜穴顶部的铁浓度较高。研究人员称,这或许说明,该蠕虫曾通过分泌黏液加固潜穴壁的方式重建了自己的潜穴,因为已知靠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黏液维生的细菌会创造出富铁环境。
该论文总结说,虽然海洋蠕虫从早古生代就存在,但它们的身体主要由软组织组成,因此很难保存下来。最新研究描述的这个遗迹化石被认为是来自地下伏击捕食者的首个已知同类化石,可以难得一见这些生物在海底下的行为。(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