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华诞)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中新社天津1月20日电 题:李大钊与北洋法政学堂: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作者 张道正 高鹏
沿着天津市河北区新开河西侧的志成路,进入武警家属院内,可见一处被围墙保护起来的庄严肃穆的老式建筑,这座灰砖青瓦的建筑上“团结紧张”四字依稀可辨,流露出岁月变迁的痕迹,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赫赫有名的学府——北洋法政学堂。
在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踏访北洋法政学堂旧址,寻找“红色印迹”,聆听历史声音。从成立到解放初期结束,这座百年老校培养了大批法律、政治、经济方面的人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进步少年”
李大钊,188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3岁开始学认字,6岁入私塾,学习儒学基本教材,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逐步领悟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当时儒家经书中若干思想内容和私塾老师讲述晚清故事、分析时局,都影响着少年时期的李大钊。”李大钊之孙李建生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以及后期的家庭境况和身边穷苦人的生活对照,都为李大钊求学路、革命路打下坚实基础。
报考北洋矢志民族解放事业
1907年夏,李大钊毅然中断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学业,到天津投考新式学校。
“他的选择,可见赤子之心。”李建生说,当时祖父面临三个选择,分别是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三校都在天津。经过权衡,李大钊选择了学习法律、经济和政治的北洋法政,意在“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他成为这所新设学校的首批学生。
在学堂里,李大钊的爱国觉悟日益坚定,民主主义思想初步形成。“北洋法政跟之前一些‘进修班’式的法政学堂不同,它是近代第一批官办新式法律学堂之一。”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长期从事中共天津历史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王磊介绍说,对李大钊这样处于清末新政中的青年来说,北洋法政打开了接触“新世界”的一扇窗。
深研政理探求救国救民良策
在北洋法政求学时期,李大钊经常参加政治活动,主持编译书籍,创办刊物,发表过很多政论诗文。当时,中国处于辛亥革命前后,时刻感受时局变化的李大钊积极投身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实践。
1912年起,他参加了同学组织的“北洋法政学会”,任编辑部长,以笔作刀枪,投入救国救民的舆论阵地。在校期间,先后发表《大哀篇》《论民权之旁落》等诗文数十篇,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当时,法政学堂教员白雅雨为响应辛亥革命,领导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就义,李大钊深为其‘为我主义而死’的英雄节操所感动。”李建生说,祖父习武,把自己的宿舍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可见其当时壮怀激烈、慷慨悲歌的斗志。
心系母校推动天津革命发展
1913年7月,李大钊由北洋法政毕业,当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留学,之后他历经反袁、新文化及五四运动淬火磨练,逐渐成长为著名学者和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就职北大后,仍关心母校,多次赴法政学堂走访、活动。”李建生说,在这一时期,于树德、安体诚等一批法政毕业生相继追随李大钊,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以说,在李大钊影响下,周恩来、于方舟、江浩等一大批天津进步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成长为中共天津早期组织的骨干力量。”王磊介绍说,在领导天津革命运动中,李大钊极为重视党团组织的创建。在他的指导下,1920年10月,张太雷和原觉悟社成员谌小岑在天津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之后,李大钊指示于方舟、江浩等筹建中共天津地方组织。1924年9月,中共天津地方执委会成立,推动天津现代革命运动呈现出崭新局面。
1927年4月,李大钊被军阀逮捕,英勇就义。他一生短暂,却与天津有着密切联系,他以北洋法政学堂为起点深研政理、探求真理,走向革命;又以一生所探索的革命真理和救国救民道路领导和推动天津革命运动。
北洋法政对李大钊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青年时期完成了对当时中国的观察并积极投身实践,提出“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而该学堂一直延续着优良的革命传统,虽历经多次易名变迁,但广大师生始终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共在北方的重要活动中心。
“李大钊的子女们都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成长起来,我们从未觉得自己的身份特殊,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时刻不忘高标准,始终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李建生说,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将代代传承下去。(完)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