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1月13日电 题:补齐基础短板 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后队变前队”
作者 程景伟 黄进
走进广东清远连州市龙坪镇松柏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清澈见底的溪流、整齐划一的民居。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驻松柏村第一书记陈育东回忆,就在几年前,松柏村现在规划整齐的菜园子、果园子还都是烂房子,出村的沙土路也仅仅宽3米。
从2016年至2019年,松柏村先后被清远市审定整洁村2个、示范村12个、特色村3个(其中生态村1个申报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效明显,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村委”。
松柏村的变化,离不开广东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程。2016年以来,广东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4年多来,这些昔日的贫困村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新村建设”两手抓的奔康之路,实现“由后队变前队”。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雁南飞茶田的茶树长势喜人。 肖雄 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整洁有序的水泥村道,路边一整排的黄花风铃木迎风摇曳;不远处的湿地公园不时有白鹭飞过,红艳艳的串红柳、角花怒放,一派秀美水乡风光。
这幅场景是曾经的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所不敢想象的,但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下,死气沉沉的村容村貌焕发出新生机,集观光游乐、鲜果采摘、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田园生态旅游更是已初见规模。
在广东,像桥陈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旅游区越来越多,广州从化、珠海斗门、汕尾陆河、韶关金星、梅州蕉岭等16个县(区)全域生态化、景区化已经形成,成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热门之地。
广东省委农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省级财政给每个贫困村投入1500万元,累计投入341.55亿元,有效推进了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自然村完成率100%,建有村庄标准垃圾屋(垃圾点)的自然村完成率100%,已实施雨污分流的自然村完成率100%……
目前,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可以说,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新业态催生新动力
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村容村貌也带来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真正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走进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一眼望去绿意盎然,柏油村道穿过全村,河岸边种植的花卉绿植迎风舒展,随处可见的墙绘扮靓整个村庄。在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后,芦陵村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走上了文旅产业发展的道路。通过聘请规划公司进行乡村旅游整体设计和打造,修缮闲置校舍打造芦陵乡村旅游驿站、休闲广场和文化长廊,建设自行车驿站,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观天嶂山脚下,碧水潺潺的螺洞河穿山坳而过,一座座农家特色民宿错落山间。每逢冬末初春,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上万亩的梅花迎风怒放,落英缤纷,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2019年螺洞梅花节期间,螺洞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达上万人次,通过农家乐、民宿、农产品土特产销售、体验项目等,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万元。
“面子”的美丽真正带动了“里子”的发展。在产业扶贫方面,广东全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0个,建设“一村一品”基地1048个,实施扶贫产业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877名,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
贫困户生活更有奔头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走在清远连州市丰阳镇畔水村的小道上,一个刻着“畔水美丽乡村”几个大字的木制牌坊映入眼帘。优美的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让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早在2015年,畔水村便开始整合土地,成立合作社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红,盘活了1000亩土地发展花海观光旅游。“目前,全村220户村民都已入股合作社。”畔水村村长成荣伟表示,除了享受分红,合作社还根据村民的特长聘用他们参与生产经营,受聘村民可获得劳务工资。畔水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足8000元到2019年的3.1万元,增长了三倍多。
除了文旅产业扶贫,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建成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近年来,在一系列“组合拳”的带动下,村民的生活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据初步统计,广东全省累计实施4.2万个特色产业帮扶项目,带动70.4万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就业,2277个相对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3.5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8元。(完)
【编辑: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