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面对面:北京的蓝天是如何多起来的? 王毅就推动中非合作提质升级提出七点构想 北京给大气做“CT扫描” 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 被病毒攻陷的小果庄村,是谁把疫情引燃? 卫健委: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倡导在工作地过年 国家医疗保障局:附条件上市后疫苗免费接种相关费用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 从“援物”到“援人”:“雪域江南”诞生带不走的医疗队 新华网评:非必要不返乡,平安才能过好年 中国信登:​2020年近半数信托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经济 机构持续加持行业龙头股,分析人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抱团” 税务总局: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 石家庄部分药企回复第一财经:生产经营不受疫情影响 晚间公告|1月8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续航里程锐减,电动车如何过冬 国常会:决不允许发生人为断供情况 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优先 逾700家公司预告2020业绩,年报行情该如何把握? 美股新年首周开门红,特斯拉市值破八千亿,新五大科技巨头诞生 河北疫情源头仍未查明;特朗普支持者“攻占”美国国会丨一周热点回顾 16万亿私募迎监管新规!证监会发布私募“十不得” 有些书明知不赚钱也要出,非典型湛庐已有百万有声书会员 河北疫情影响钢企生产销售 ,后期钢价怎么走? 从甲骨文到启微,新锐出版品牌走出象牙塔拥抱市场 出版“后浪”品牌集体爆发:高颜值重营销,开拓细分市场 盘前必读丨隆基等新能源企业牵手中国石化,五粮液业绩预告出炉 投资人说|今年赚钱效应不比去年?他建议当前可以重仓港股 我国已研制成功三个型号氢氧发动机 护航大推力发动机逐渐成熟 加强和改进老年人公安服务管理工作 加强公安机关窗口人工服务兜底保障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可靠性试车成功 为空间站任务发射奠定基础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环境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以制度创新推进自贸区(港)开放平台建设 国家卫健委:全国统筹设置25392个接种点 开展重点人群接种 中疾控: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报告的疑似不良反应中80%是一般不良反应 河北抵返人员数据3660余条 内蒙古赤峰进入战时状态 《瞭望》刊发文章:太极拳如何施展拳脚 国家卫健委:新冠变异毒株不影响我国新冠疫苗保护力 普通人群什么时候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国家卫健委回应 国家卫健委:我国已累计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900多万剂次 官方:新冠疫苗定价和向全民免费接种不矛盾 国家卫健委:倡导在工作地过年,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 河北石家庄:为防止疫情扩散 全市居民继续居家7天 内蒙古多地对入境及中高风险地区抵返人员采取“隔离+核酸检测”管控措施 奋战冰雪保民生,湖南交出“温暖答卷” 河北新增14例本地确诊病例 石家庄、邢台居民继续居家7天 外汇局完善做市商制度 外汇市场结构将更合理 电气设备行业指数本周涨超9% 7只概念股合计吸金逾16亿元 华夏基金李一梅:多方面结构性因素将使ESG投资策略有效性愈发增强 生猪期货上市首日三大合约大幅跳水 股票ETF规模突破7700亿元 细分行业主题ETF成公募新赛道 回首2020年股市十大关键词:读懂股市风向标 业绩预告“上热搜” 减税降费助力上市公司报喜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中国焦点面对面:北京的蓝天是如何多起来的?

2021-01-09 15:25:56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焦点面对面)北京的蓝天是如何多起来的?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题:北京的蓝天是如何多起来的?

——专访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

作者 陈杭 杜燕

雾霾曾经肆虐北京。2013年,北京仅连续87天无PM2.5重污染。

蓝天逐渐回归北京。2020年,北京连续322天无PM2.5重污染。同时,北京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全年“好天儿”比2019年又多了36天。

那么,北京的蓝天为什么越来越多?“雾霾”是怎么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圈?未来北京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新计划?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进行权威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2011年左右,“雾霾”进入北京市民的视野。最近两三年,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雾霾明显减少,您能不能用数据展示一下北京治理雾霾的成绩单?

刘保献: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从数据上来讲也有很好的体现。简单归纳起来,是四个“三”。

第一,PM2.5首次降到“30+”。2020年PM2.5年均浓度是38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同比下降9.5%,和2013年相比下降57.5%。

第二,全年“好天儿”达到3/4。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计是276天,比上年多了36天,比2013年多了100天。

第三,2020年PM2.5优良天达到330天。330天什么概念?全年90%以上都是PM2.5优良天,相当于现在每周PM2.5优良天,就是老百姓说的蓝天,是6.3天,2013年时(每周)还不到4天。

第四,2020年连续322天没有PM2.5重污染,基本从2月下旬以后,一直到年底都没有。目前,北京在夏季和秋季基本上消除了PM2.5重污染。2013年连续没有PM2.5重污染的天数只有87天。

当然,还有很多数据都能够表征,目前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应该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区域协同减排,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在多个方面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资料图:2014年2月27日,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雾霾困扰后,北京迎来久违的蓝天。图为2月25日故宫(左)和2月27日故宫(右)的拼版图片。中新社发 李慧思 摄资料图:2014年2月27日,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雾霾困扰后,北京迎来久违的蓝天。图为2月25日故宫(左)和2月27日故宫(右)的拼版图片。中新社发 李慧思 摄

中新社记者:几年前,一些人宣称因为雾霾要“逃离北京”。随着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您认为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雾霾及其治理?

刘保献:对于空气污染,必须从比较长的时间段去客观看待。

第一,从全世界来看,空气污染问题困扰着很多城市。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40年到1960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我印象最深的是,1937年有一场切尔西和查尔顿的(足球)比赛,因为伦敦的雾比较大,裁判员提前把比赛终止了,守门员巴特拉姆不知道,他看不到前面的人,还坚持守门15分钟。

我们前几年经历的污染,到现在全球还有很多城市也正在经历。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空气污染不是我们特有的。

第二,空气污染主要是人的影响造成的,是可以治理的。大家要坚信,通过努力,污染是可以治理的。

比如伦敦在1952年发生烟雾事件以后,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开始深度治理污染,到1980年基本上甩掉了“雾都”的帽子。

洛杉矶1940年开始有光化学污染情况,陆续颁布《清洁空气法》《空气质量法》,2007年基本达到比较好的清洁空气(状况),用了60多年。

对于北京,大家也能感受到,前几年污染比较重,现在越来越好。

第三,科学看待污染问题,要了解背后原因,认识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是今天想治,明天就治理好了。

以北京为例,本身(大气)扩散形势就没有国际上一些城市好。北京三面环山,就像一个簸箕,污染从簸箕口进来以后很难消散。北京处于北纬40度,干旱少雨,污染扩散受一定限制。

另外,整个京津冀区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比较大。这个区域集合了钢铁、焦炭、玻璃、原料药等(企业),总产量占全国40%,单位国土面积燃煤消耗比全国高4倍,而且80%运输主要靠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总量大,容易产生大气污染。

从这些角度来看,必须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有艰巨性、长期性,需要一些时间。

虽然现在北京(PM2.5年均浓度)达到38微克/立方米,但是,相对于国际上一些城市,比如洛杉矶、伦敦等,浓度还是偏高,离国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

总体上来讲,污染是困扰世界上很多城市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是要坚定信心,它是可以治理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艰难的时期,要下大力气去治理。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请您谈一谈,北京是如何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有什么作用?

刘保献:从数据上来看,北京这几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果)举世瞩目,全世界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也为全世界很多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城市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

环境监测一直是污染治理的基石、耳目、顶梁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归纳的话,有这么几点:

一是环境监测对于大气,就像做“CT扫描”,为它找(到)一些问题。

在2013年以后,北京经过几年的时间,陆续建成了全世界比较领先的三位一体的大气PM2.5监测体系,包括质量浓度监测,能够实时获取PM2.5结果。也有成份监测,比如PM2.5的组成到底是什么,是硫酸盐还是硝酸盐,是燃煤形成的,还是机动车影响的?另外还有卫星遥感,从天上看北京区域里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受沙尘影响,还是受区域整体污染传输影响?

总之,我们借助各方面手段,组建了一个天、空、地三位一体的网络,时时刻刻为北京的大气做监测,就像去医院做CT扫描,助力大气污染治理。

另外(第二),我们通过新技术为北京各个街道、乡镇建立了1000多个小微站,也利用传感器布了一些PM2.5监测网络。结合大数据,能为管理人员、环境执法人员提供小区域,比如1公里×1公里范围内,污染情况怎么样,什么时间高,主要责任是谁的。治理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第三,建立了来源解析的技术体系,对PM2.5进行剖析,就像人得病了首先要对症下药。

同时,污染治理还是要消灭污染源,或降低污染源的排放。我们用科技手段时时刻刻监控主要的污染源。

比如开展裸地监测,“在天上放了一个照相机”,每月一拍。用卫星给北京照相,在相片里识别哪个地方有裸地,尽快把它盖住,或者要求管理部门管理好裸地,减少(扬)尘。其实大家也能感受到,这几年北京不仅天变蓝了,尘也变少了。2020年1至11月,降尘量5.3吨/平方公里,大幅度下降。

我们还对未来的空气质量开展预测。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运算,预测可能有污染过程,提前启动预警,尽最大努力降低峰值,我们叫削峰减速,就是把峰值降低,让增长速度降下来,减少短时间的污染问题。

总之,环境监测在整个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大的技术支撑。

资料图:2014年1月16日,两名戴着口罩的男子准备在北京站进站。当日,中国2014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而北京遭遇了严重雾霾天气。中新社发 张浩 摄资料图:2014年1月16日,两名戴着口罩的男子准备在北京站进站。当日,中国2014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而北京遭遇了严重雾霾天气。中新社发 张浩 摄

中新社记者:2013年,北京市雾霾天气频发。您带领团队率先解析PM2.5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发布了很多解析报告,对于北京市推动大气污染的治理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刘保献:PM2.5来源解析,就是建立环境和污染源之间的定量关系。环境中的PM2.5来自污染源的排放,比如燃煤、机动车、工业、施工工地的排放。来源解析就是告诉大家环境里的PM2.5,多少来自机动车,多少来自燃煤,多少来自扬尘,这是一个科学的技术方法。

PM2.5来源解析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最终变成PM2.5,是有一个过程的。PM2.5大部分是二次生成的,是污染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VOCs在空气里经过反应,在一定温度、气象条件下变成颗粒物,比如二氧化硫变成硫酸盐,二氧化氮变成硝酸盐,VOCs变成有机物。

这样的话,来源解析既要了解污染源排放情况,又得建立污染过程中二次转化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很大难点在于环境里PM2.5衡量组分的测定,硫酸盐、硝酸盐到底有多少。另外就是污染源排放的量和清单,需要全北京大量的污染源监测,才能获取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第二个难点是,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反应机制,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还原它生成的过程。

我们经过多年积累,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多次获得北京PM2.5来源解析结果,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制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比如,第一次来源解析走入大家的视野,是2014年我们发布了PM2.5来源解析结果,这是在2012年-2013年做的,(显示)北京本地来源31.1%是机动车,22.4%是燃煤,18.1%是工业,14.3%是扬尘。

针对这四大来源,2013年-2017年我们制定了系列措施,总结是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

对症下药,空气质量改善的结果也体现出来。2017年北京市大气PM2.5是58微克/立方米,很好地完成了大气十条的目标,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2017年以后,我们又对北京PM2.5开展来源解析,发现从2013年到2017年,各类源绝对量都在下降,下降幅度不一,影响占比,特征是“两升两降一凸显”:

“两升”是移动源占比上升到45%、扬尘源占比上升到16%。

“两降”是燃煤源和工业源下降,燃煤源从22%降到3%,基本上退出主要(大气污染)源的行列,工业源也降到12%。

“一凸显”是(生活面源的凸显),北京产业调整非常快,(随着治理,城市运转)刚性的需求(带来的影响)也慢慢凸显出来,占12%。

针对这些特征,需要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比如燃煤源巩固成果,逐步开展深入治理。移动源、扬尘源要重点开展治理,所以北京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针对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2020年PM2.5创历史新低,首次降到“30+”。其他污染物像PM10是5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是29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达标。二氧化硫一直维持个位数极低的浓度水平。

来源解析对大气污染治理,特别是治理措施方向的确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项工作要持续不断地开展、更新。

资料图:2018年6月27日,蓝天白云下的故宫角楼风景如画,引游客争相拍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2018年6月27日,蓝天白云下的故宫角楼风景如画,引游客争相拍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新社记者:2020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卓有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北京市工业、生活活动都大幅度下降,有一段时间还是出现了重污染天气,您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刘保献: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场景来分析这些污染背后的来源情况。在疫情初期,2月11日到13日有一次重污染过程。大家有疑问,为什么车停了,生产活动水平下降,还有污染。

其实我们也做了细致的分析。第一,2月发生了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边界层,相当于大气污染物垂直扩散的一个空间,几天以内从1500米下降到300米左右,污染物本来在1500米空间扩散,现在只能在300米空间内扩散,污染物浓度提升了好几倍。

另外,(那)几天气温比较反常。高空温度快速上升将近10度,造成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气流往下走,污染物扩散更加不利。正好北京区域处于气流的辐合中心,整个区域的污染汇在这个地方。其实不光是北京,这个污染团走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都是有污染的。

根本还是在于污染排放大于环境容量,虽然(受)疫情影响污染排放降低不少,但还没有与气象条件脱敏。

刚才也提到,京津冀区域的污染量在全国都是最高的,单位国土面积燃煤排放量是全国的四倍。虽然各个方面污染物排放有降低,但总的来讲,城市降得多,农村降得少;2月份是采暖季,有大量供暖需求;轻工业停得多,重工业停得少,重工业比如钢铁、玻璃、焦炭这部分基本上没有停。

所以,整个区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数还是比较高的,遇到极端不利条件,还是会发生重污染过程。和一些相似的污染过程相比,比如说(和)2014年相似污染过程比较,不管是污染峰值,还是污染程度,都要下降将近50%,也体现出多年污染减排的成效。

启示在于,目前整个污染物排放基数或者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我们)没办法控制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只能控制污染源,加大力度降低排放。等到污染物排放总量降到一定程度,和气象条件脱敏了,再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就不会再发生污染过程。当然这还需要有一段时间,需要大家未来持续不断地努力。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气象条件对雾霾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北京及周边地区在什么气象条件下容易形成雾霾天气?今年1-3月,北京气象条件怎么样,对于大气污染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保献:什么条件下容易产生空气重污染?一个是低气压。如果这个区域处于一个低的气压,相当于水往低的中心流,周边的污染物就会聚集到这个地方,容易产生污染。

还有逆温。正常的气温随着高度上升会降低,但也有反常的时候,就是高空气温比较高,地面气温比较低,气流实际上是往下走,垂直扩散的条件就变差,就像“盖了一个被子”,气流垂直扩散不出去,容易产生污染。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静稳且高湿,PM2.5大部分都是二次生成的。污染物“走不了”,湿度比较大,加上气温偏高,这些气态污染物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VOCs容易转化成PM2.5,容易产生重污染。

北京秋冬季容易发生低气压、逆温、高湿,加上这段时间是采暖季,污染物排放也会增加,更需要下大力气尽量消减污染总量,让它受气象条件影响小一点。

更长时间来看,根本在于长期的污染减排,(那么)收获的蓝天会越来越多,污染会越来越少,受气象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低。

大家比较关心未来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应该说(今年)1月上半月还是不错的,下半月稍有转差。2-3月,随着气温升高,冷(空气)活动降低,整体扩散条件相对变差一些。当然,这种长时间的预测,还有一定不确定性,我们会跟进临近预测,发布相关信息。

1月7日,北京市民出行。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1月7日,北京市民出行。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中新社记者:环境保护除政府以外,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您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怎么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人关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刘保献:不仅是大气,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是非常依赖社会公众参与的。

环保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社会性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行业、区域问题。加强引导、宣传,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环境,主动开展工作就非常关键。

我们一直以来秉承的一个思路是信息公开。从2013年按照国家新标准,开始对外时时发布空气质量状况,包括明天是好天还是污染天,大家都能很方便地查阅到。

第二,通过各种渠道让社会公众参与环保治理,比如12345热线等。

总之,手段越来越丰富,但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只有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大气污染治理才能更加高效,治理历程才能进一步缩短。(完)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