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研发进展几何?接种有无不适?中国官方解析新冠疫苗
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张素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首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针对目前中国5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进展如何、疫苗接种后有无不适及疫苗国际合作情况等问题,记者梳理如下。
研发:5条技术路线14个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徐南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5条技术路线14个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条技术路线5个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在疫苗研发生产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表示,中国疫苗研发工作始终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回顾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道路,今年4月2日,全球第一个新冠灭活疫苗获批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6月23日,全球第一个启动Ⅲ期临床试验;6月24日,经过严格的程序,依法依规审批开展疫苗紧急使用;7月以来,多个疫苗陆续到境外去开展Ⅲ期临床试验;12月30日,首款国产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加快疫苗研发,一刻也不放松。”徐南平表示,一是要加快推进Ⅲ期临床试验,提供更多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产品。二是密切关注全球病毒变异和相关发展情况,科学应对,确保疫苗使用不受影响。三是持续加大疫苗相关基础研究力度,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接种:已接种450万剂次,安全性良好
据了解,中国从今年6月份就开始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到11月底,已累计接种超过了150万剂次。12月15日,又开展了重点人群的大规模接种,半个月来,全国重点人群累计接种已经超过了300万剂次。
“这次的300万,加上之前的150万,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疫苗安全性良好。”曾益新表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常规接种的灭活疫苗接近,轻度发热的病例大概不到0.1%,过敏反应等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二。这些情况经过及时处理,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曾益新表示,下一步,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的批准,根据疫苗的供应保障能力提升情况,疫苗接种将逐步扩大到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第三步,再扩大到全人群的接种。
关于免疫屏障的建立,到底需要接种多少人口的比例,曾益新认为,大概要做到60%甚至70%的接种率,才能建立对全民的保护。
“一个大前提是,肯定是为全民免费提供。”曾益新表示,倡导民众在知情同意和排除禁忌症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疫苗接种,实现“应接尽接”,逐步在全人群构筑起免疫屏障。
国际合作:履行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中国对疫苗国际合作始终持开放态度,10月8日,中方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了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举措。
外交部国际司负责人申博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期待中国疫苗早日入选“实施计划”疫苗库,早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
事实上,不少中国疫苗企业已经向“实施计划”发起方表达了加入的积极意愿,也正在同不同国家商谈疫苗供应计划。申博说,中国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支持中国疫苗研发企业参与“实施计划”,与有关发起方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坚定履行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以公平、合理价格向世界供应。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永林在发布会上介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在阿联酋和巴林等多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Ⅲ期临床试验,接种人数已经超过了6万人,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了125个国籍。
“在推进疫苗的研发过程中,中国疫苗企业以及研发单位只有一个对手,就是病毒。”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科学原则。因为只有一个疫苗在安全性、有效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在它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均比较好的情况下,这支疫苗才能真正成为公共产品。(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