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北京冬奥筹办走过极不平凡的一年
新华社记者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也给进入到筹办关键时期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冬奥筹办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克服各种困难,做到了工作不断、力度不减,筹办工作沿着既定方向、朝着既定目标,扎实稳步有序向前推进。
北京冬奥坚持如期办赛、安全办赛、合力办赛、简化办赛、精彩办赛,无疑为处于“不确定性”之中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强心剂。本月召开的第九届奥林匹克峰会公报指出,北京冬奥筹办进展“极其顺利”。这是对所有冬奥人的充分肯定。
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测试活动 竞赛场馆年内完工
由于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今年初,原定于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冬奥会首场测试赛、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比赛取消。今年底,原计划于2021年第一季度举办的一系列国际体育测试赛也陆续取消。
目前,北京冬奥组委正在与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等方面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冬季项目测试方案,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适时举办系列测试活动,努力完成测试任务,为正式办赛积累经验。
疫情发生后,冬奥组委推动实现冬奥场馆建设项目最早复工、全部复工,同时多策并举,最大化保障建设者的健康安全。按计划,所有竞赛场馆将在年内完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场馆同步完成,达到测试赛要求。同时,按期推进所有非竞赛场馆建设、改造,确保明年7月之前完工。
年末12月,北京冬奥筹办喜讯不断。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纷纷“亮起来”,照明设备的启用,让冬奥标志性场馆展露最新芳容。
通过改造,一批“双奥场馆”实现了冬夏运动双向转换。延庆赛区是建设难度最大的一个赛区,在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山区,从2017年开工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就建起了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
在张家口赛区,包括冬奥竞赛场馆云顶滑雪场在内的众多滑雪度假村,随着京张高铁开通,成了滑雪爱好者“家门口”的滑雪胜地。而在规划中就提前布局的雪场“四季运营”,也为后冬奥时代的场馆再利用留足了空间。
创新务实扎实筹办 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强心剂
疫情带来的旅行限制和社交隔离给原本就非常复杂的冬奥筹办又增加了难题,很多工作需要突破原来的惯例和做法。
冬奥组委创新形式,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方面保持紧密联系,如期召开了协调委员会会议、项目审议会、世界转播商大会、赞助企业大会、世界媒体大会等重要会议。
线上、线下结合,已成为冬奥筹办的常态。今年,冬奥组委线上公开征集奖牌、火炬和制服装备的视觉外观设计方案,发布第一届冬奥优秀音乐作品、色彩系统和核心图形,特别是动态核心图形,实现了奥运史上的首创。
在2019年发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之后,冬奥组委又在2020年5月线上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
规划接连落地。冬奥组委实施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所有竞赛场馆将100%使用绿色电力;推进延庆、张家口赛区生态修复工作;确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四个冰上项目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实现奥运首创。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京张地区在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务实合作,崇礼人捧起家门口的“雪饭碗”,2019年5月崇礼脱贫摘帽。
由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乃至世界体坛在这一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北京冬奥会的扎实筹办,则给世界体育注入了“确定性”的信心。
奖牌、火炬将揭开面纱 冬奥坚持如期办赛
2020年末,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玩具手办,搭载嫦娥五号登月,一同见证了探月任务的圆满成功,创造了奥林匹克文化与航天科技融合创新的典范。
目前,奖牌和火炬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体育图标设计方案已获审议通过,将在今年12月31日发布。明年,还将迎来奖牌和火炬发布、倒计时一周年等重要筹办节点。
市场开发成效突出,各层级赞助企业总数达到38家,特许商品销售势头良好。去年12月启动的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受到海内外公众热烈响应,目前报名人数约100万。
正在制定实施的科技冬奥项目,比如5G通信、8K数字转播、VR直播、多语言语音识别翻译等项目,除了助力冬奥筹办,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改变。
极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过去,2021年的筹办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本月召开的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强调,未来一年多时间是冬奥筹办全力冲刺、全面就绪、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将坚持如期办赛、安全办赛、合力办赛、简化办赛、精彩办赛,确保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执笔记者:汪涌、姬烨;参与记者:王梦、杨帆)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