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涛与乡亲们一起做柳编。
“没想到贫困户享受政策这么多,村子变化这么大,群众认可度这么高”“没想到连九十多岁的老人和六七岁的孩子都能叫出第一书记赵敬涛的名字,对他干的事张口就来。”在台前县清水河乡潘集村,为期三天的脱贫攻坚普查结束时,普查组成员连说两个“没想到”。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行动全面启幕,2014年6月,赵敬涛任市委组织部驻潘集村第一书记。那个季节的黄河正值丰水期,从潘集村步行不远就能见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景象,让人不禁顿生豪迈之感。然而,当赵敬涛走进村里,看到不少村民破败的院落、窘迫的生活,他的心猛地一颤。
当时,潘集村全村199户872人中竟有贫困户39户128人,是全乡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是什么拖了潘集村发展的后腿?是环境恶劣、先天不足,是政策不好、项目缺乏,还是思想颓废、不思进取?在对贫困户的一次次走访中,在与村镇干部一次次交流中,赵敬涛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问。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组工干部出身的他,决定从党建入手,建强战斗堡垒。针对村班子软弱涣散问题,先后50余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五老”会征求意见,化解宅基耕地纠纷、邻里琐事矛盾等问题,村里党员、干部重新找到“位置”,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感、认可度明显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潘集村11名致富带头人、公益事业热心人成为村组干部,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同时,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赵敬涛带领村“两委”班子争取项目资金1480万元,修路、筑渠、建村室、卫生室。路通了、水畅了,群众心里也敞亮了。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牛鼻子”。经过深入走访调研,赵敬涛了解到,柳编产业是潘集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村民在种植棉柳方面分散保守,没有产业优势。于是,他带领棉柳种植户到山东临沂等地考察,逐渐使群众打消了顾虑、增强了信心,并同步建设“智慧潘集”电商中心,解决了销路问题。目前,潘集村种植棉柳600余亩,参与农户40余户,年增收100余万元,实现了“开门红”。
紧接着,他又开拓思想、大胆探索,在村内大力发展“五彩”产业,建成红色苹果基地、绿色棉柳种植基地、白色养鹅基地、黄色木材加工基地、黑色电商产业基地,先后带动6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人均年增收1.5万元。在此基础上,赵敬涛综合运用“转扶搬保救、光电教金险”等措施,带动全村39户128人高质量脱贫,潘集村也由“最穷最乱村”一跃成为“红旗村”“文明村”。
作为清水河乡驻村工作队长,赵敬涛还创新实施第一书记管理“五个一”工作法、专家人才扶贫行动等模式,被省、市全面推广。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按照总书记讲好扶贫脱贫故事要求,他四处奔走,引进总投资1000万元全省首个S级网络扶贫电影项目,计划2021年元旦全网发行。
近7年来,赵敬涛坚守“乡亲们不富起来决不回城”的信念,两次主动要求留任,相继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河南省优秀第一书记”“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连续6年荣获“濮阳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2018年6月,他代表濮阳市驻村第一书记向省委书记王国生汇报驻村工作,其事迹被新华社、学习强国、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记者 李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