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金华12月24日电(记者 奚金燕)如何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近年来,浙江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作为浙江省医改办“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试点县市,浙江金华永康以供给侧为突破口,深度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打造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让老百姓“看病就在家门口、急难重症不用愁、医疗质量更放心、医疗服务更贴心”的小康愿景照进现实。
“医共体改革的目标追求应立足于县域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和就医感受;医共体改革的目标价值实现应立足于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使医共体释放出更多的惠民红利。”永康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兴周说。
村民家门口看名医。永康市卫健局提供“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释放惠民红利
百岁老人由2012年的26人增至64人、百岁老人总数近8年来逐年递增、绝对数连续多年居金华前列……在永康,这一特殊现象背后离不开医养结合模式的支撑。
多年来,该市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融合,建成以居家护理、社区巡诊、家庭医生签约、护理院医疗养老等医养结合模式,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医养护融合发展,构筑健康养老服务网,让老人“活得长”更要“活得健康”。
机制体制的构建离不开改革助力。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永康市的医共体改革经历了组织形态的改革、服务模式的改革两个阶段,并开始进行目标追求的改革。
“从组织形态上,永康市组建了两个医共体。”据永康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由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牵头,分别联合10家、6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唯一法定代表人组织架构;成立了医共体党委,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护士指导帮助病人康复锻炼。永康市卫健局提供从管理模式上,实现“一家人、一本帐、一盘棋”,新建立的医共体实现了人财物三统一。
在医共体建设中,永康立足民众需求和感受,创造性地实施了疾病谱分析、就诊需求分析、服务满意度分析等做法,采取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先后推出以治未病导向的“1+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以“三师共管、中心支持”为核心的“3+C”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再如,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实现医共体模式下基层慢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转诊-随访-自我管理”全链条全周期闭环式管理。
一环套一环,有序推进;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了,民众的就医负担就减轻了。
病例讨论。永康市卫健局提供以民众需求为导向 托起全民安康梦
在推动医共体改革过程中,永康着力实现“对人的健康关注转向全周期,对病的治疗关注转向全县域,对服务的质量关注转向全流程”的愿景目标。
在医共体建设中,永康市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了一系列基层适宜技术推广活动。该市把常见病分为急救、儿科、糖尿病、高血压和中医五大部分,有的放矢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0年1月~9月,该市县域就诊率达90.46%,基层就诊率达65.31%。
“对疾病的治疗关注已覆盖全县域。”永康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医共体实现了县域范围内的统一管理,这为多种疾病的普查、诊断、治疗、管理等提供了有益条件。
2019年初,永康开展“医共体+肿瘤筛查”项目,尝试破解医共体牵头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偏弱,基层医院缺乏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的窘境。截至今年9月底,当地已累计完成72649个目标人群的筛查,发现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病变170余例,为患病民众解除了埋在体内的“定时炸弹”。
永康市医共体成员单位集中授牌仪式。永康市卫健局提供在推动有效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永康还充分利用“医共体”的建设契机,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永康市有14家分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1家通过推荐标准;同时各分院增加了设备购置资金投入,力争基层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形成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此外,永康市以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加强县域胸痛、卒中等6大中心和心电、影像等5大资源共享中心能力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现有26家名医工作室、24个重点学科及10个重点专科的带头作用,持续加大与城市三级医院合作。
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基于医共体员工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据悉,在注重员工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永康市还强化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培训,在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强龙头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一批本土紧缺卫生健康人才,为托起全民健康梦注入力量。(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