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个孩子的好“妈妈”
现在,孙二女的开心正变得简单。
每到周末,孩子们来到“童心港湾”大声喊着、跑着要拥抱的时候,她就感到很满足。不过,9月开学后,她有时候也比较“烦”,“孩儿们都开学了,怪想他们的。”孙二女带着山西方言笑着说。
2019年年底,山西省在石楼县、临县、灵丘县3个县9个村建立“童心港湾”项目示范点。孙二女所在的灵丘县红石塄乡边台村“童心港湾”就是其中之一。
边台村“童心港湾”建在红石塄乡龙渠沟有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占地约30平方米,主要面向边台村、龙峪池村、沟掌村、沙湖门4个村的留守儿童开展服务。边台村“童心港湾”不仅基础设施配备完备,还为孩子们配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比如图书、各种棋类、绘画用品等。现有登记在册的留守儿童15人。
在乡亲们眼里,孙二女算是位成功母亲,小儿子以全县第八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在村子中,每次看到留守儿童,孙二女就觉得,如果孩子因为没人照顾而走上歪路就太可惜了。
当地没有学校,孩子们平时多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周末才能回家。因此,每到周末边台村“童心港湾”就会格外热闹。
在“童心港湾”,孙二女对孩子们有自己的要求:必须先做一小时作业才能玩。“我没有多大的才能。我觉得,学习对孩子们还是最重要的。”孙二女说,自己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供不起读书,初中三年级毕业后就辍学回家了,她希望孩子们如果有机会就多读几年书。
一个小时后,不管学生作业是否做完,孙二女都不会再要求。时间一到,她就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回忆起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这位孙妈妈总是激动地边说边比划。
“有两个孩子成绩一直不好,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她说,在常来的孩子中,有两个孩子由于基础差,学习非常困难。于是,她主动揽下学习辅导任务,从寒暑假作业到日常训练,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她总是陪在身边。
辅导孩子学习是件极度需要耐心的工作,有时候即使“心里有火”,孙二女也得耐着性子教。对于这样的学生,孙二女还总结出一套辅导经验:一定要夸孩子。“写的字好看”“算术算得快”,在她口中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对我自己的孩子就是经常夸他们,如果你越骂他们,他们反而越不想学习。”她解释说。
在孙二女看来,照顾留守儿童需要和手机“抢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常常躲过爷爷奶奶的监督,拿着手机打游戏,甚至有的人常因为打游戏忘记写作业。“抢人”的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边台村,“童心港湾”积极与党群服务中心沟通,保证了孩子能使用活动中心的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于是,孙二女培训孩子们的兴趣就从运动开始。女孩主要是跳绳、丢手绢游戏,男孩就组织他们打篮球、乒乓球。“我不会打篮球,但会打乒乓球,一有空就招呼他们一起打。”她说。
有些孩子每到周末就留在家里玩手机,不常来参加活动。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孙二女就主动出击,首先在微信群里统一发信息让他们过来。如果不奏效的话,她就会一个个打电话,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们来“童心港湾”。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活动,平时孙妈妈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参观当地的蘑菇大棚等扶贫产业项目点。在参观的时候,她会用对比的方式教育他们。以前住的是土房,现在住的是楼房,以前的学习条件差,现在图书馆都有了,这些都成为孙妈妈口中的“教材案例”。“最起码孩子们要有感恩的心吧。”她解释说。
今年11月1日,孙妈妈利用周末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都是用普通话讲解,很多孩子还很不习惯,她看到后就接过讲解员的任务,用方言为孩子们讲解,当孩子们亲眼见到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她就借助这个机会教育孩子们“现在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学习”。
除了做好开放工作之外,“童伴妈妈”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家访。由于当地是4个村合并后的集中安置点,此前,孙二女对很多家庭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家访成为她了解孩子们的重要途径。
在一次家访中,孙二女认识了11岁的汪茹(化名)。在4个月大的时候,汪茹的母亲就去世了,她从小在父亲的陪伴下成长,可后来父亲又因为车祸,只能拄着双拐生活。尽管生活上村委会尽心照顾,但从小成长在缺少关爱的家庭,让汪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不爱说话,胆子小,“不敢和人对视,与小朋友在一起也不合群”。
了解到情况后,孙二女马上找到当地的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公益基金会为孩子申请了1000元助学金。同时,她还将自己女儿小时候留下的衣服收拾出来,连同自己买的慰问品送给孩子手中。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鼓励汪茹周末来参加“童心港湾”的活动。“他没有妈妈,爸爸在家里种植水果、蔬菜,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不多,很适合来‘童心港湾’。”她说。通过一次次活动,汪茹和她有了更多接触,“现在孩子每个周末都会来‘童心港湾’,相较以前变得活泼爱笑了。”
近一年的工作让孙二女和孩子们越走越近。一次由于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周末下午6点左右,孙二女打算下班回家照顾老人。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时间不早了,老师也需要回家煮饭,我们今天就到这吧。”
可有些孩子却舍不得离开,用半商量半央求的语气和她说:“老师,求求你了,我们再待会儿。”原来,以前孩子们都住在村里来往频繁,现在住进楼房,虽然楼上楼下,但家家串门的次数却变少了,孩子们一起玩的机会也被压缩,“童心港湾”成了他们少有的可以聚在一起的场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