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为“奋斗者”号深潜海底精细地形测量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创造国产装备海洋测绘深度新纪录的“11000米全海深近底多波束测深”等系统,是由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教授罗宇带领海洋测绘装备团队参与研发的。
这个由1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小团队”,在科研路上频出成果:研制了多款高端海洋探测装备、破解了海洋声学探测装备领域一批关键技术难题,部分技术和产品已进行产业化推广。
在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像海洋测绘装备团队这样的科研团队有二十余个。80多名教师“人人有团队,人人做项目”,科研项目涵盖了遥感、导航、海洋测绘、矿山测量、海洋灾害应急等方向,实现了“产学研”无缝对接。
小团队让创新“活”起来
12年前的夏天,石波来到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不久,便加入了学院移动测量团队,并在船载一体化测量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2019年6月,石波代表移动测量团队拿到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轨道交通隧道病害综合检测装备与健康诊断系统”的一张“入场券”,负责研发轨道交通隧道病害移动式综合检测装备,为隧道病害检测“智慧化”攻关。
建“小团队”,出“大成果”。该学院决定重点围绕遥感、地理信息、海洋测绘等前沿科研方向,获得标志性成果,提升了学院的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
该学院院长阳凡林带领的“水下地形测量”团队,合力完成的“复杂海域高精度全覆盖地形测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容纳了遥感、地理信息、声学探测等专业的人才,研发了一套效率高、风险低、精度高的海洋测量技术与方法,为海底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科学研究“护航”,提高了我国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水平。
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是我的首要科研目标。”测绘学院教师王瑞富深有感触地说,他带领团队与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合作,基于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行业公益课题,构建了“绿潮监测与漂移预测信息平台”,每年为青岛绿潮灾害应急提供业务化服务。
在山东科大测绘学院,一个个“小团队”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端装备国产化等国家战略,研制全覆盖地形测量技术体系及装备、“智慧交通”移动测量技术及装备,研发国产系列高分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产业化,并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规程)6项,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相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及中国海洋工程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荣誉,先后研发了海洋测量技术与方法、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多波束测深精细处理软件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阳凡林介绍,学院以“一团队一特色”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不断深化与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促科研成果“落地”。
瞄准海洋测量国际前沿,研发多波束测深仪、水下组合导航系统等海洋声学探测装备,获得6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成果直接应用于我国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的划界文件中;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研发了具有自动化、高精度、快速处理能力的高分卫星数据处理系统,服务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京津冀及山东半岛等多个区域“雾霾”等生态环境监测……
在一张比例尺稍小一点的地图上,要想找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并不容易。可是,通过对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分析,却可精准“捕捉”到这里发生的着火点。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林告诉记者,经过复杂的建模、分析,反复的科学实验,打造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空地”一体化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山东全省范围内秸秆焚烧火点监测。
该学院教师艾波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交通部海事局等部门合作,构建了国家海上搜救环境保障服务平台,近3年已为各界用户提供漂移预测服务3000余次,在东海“桑吉号”碰撞等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服务区域已扩展到印尼、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韩洪烁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