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忻州12月15日电 题:“空心乡”600人守3万亩地 吕梁山里“机械化部队”助脱贫
中新网记者 李庭耀
对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李家沟乡而言,“耕地太多”曾经也是一种烦恼: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安家,整个乡只剩约600名常住人口守着3万多亩耕地,50岁以上的人成了种地主力,大片土地撂荒,大家“端着金饭碗过苦日子”。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李家沟乡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沟壑纵横。 扶贫工作队供图“我们乡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和土豆,以前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不足,农业发展不起来,年轻人都进了城,留下的几乎都是贫困人口。”李家沟乡乡长王文瑞说,最近几年,农业“机械化部队”让留在山里的村民脱了贫,“现在农忙时,还有从城里回来种地的人”。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不少村民从家里走到地里就要一个小时。”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派驻李家沟乡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欣告诉记者,2010年,国开行山西分行开始对李家沟乡李家沟村、水草沟村进行定点帮扶,“那时候,村民主要依靠‘铁犁牛耕’的传统生产方式,种地劳动强度大,全乡耕地耕种率不到三成”。
2012年,李家沟乡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坡改梯、高标准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工作。
“只有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才能发展。”张欣介绍,根据李家沟乡的实际情况,国开行山西分行明确了“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业机械化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
面对新生事物,村民们保持着观望态度。为了推广农机应用,国开行山西分行分批次向李家沟村、水草沟村捐赠农机,一笔笔扶贫资金投入到李家沟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
“我们明确农机归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性资产,本村村民使用农机价格按照市场公允价格的50%收取。”张欣说,农机扶贫对李家沟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引导带动作用。
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提高、耕种面积增加、产量提升……尝到甜头的村民重新燃起了种地的热情,人们开始自发出资购置农机。李家沟乡农机数量由2010年的18台增加到2019年的227台。
李家沟乡农机数量由2010年的18台增加到2019年的227台。 扶贫工作队供图孙越峰是水草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回忆,以前家里有一头骡子、一头驴,他和家人一起种40亩地,“种起地来特别卖力,但一年到头挣不下钱”。2016年,孙越峰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县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购置了一台农机,农闲时在城里打工赚钱,农忙时回村种地。
“原来一人一天只能割一亩谷子,还累得腰酸背痛,现在用农机只需要十几分钟。”孙越峰说,如今通过土地流转,他和家人种了120亩玉米、谷子等作物,“比以前种40亩地还轻松,仅凭种地一年纯收入七八万元”。
张欣介绍,2018年,李家沟乡实现脱贫。农业机械化直接推动了耕种面积的增加,该乡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9689亩提高到2019年的2754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465元增加到2019年的9845元,其中耕种收入占60%左右。
图为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派驻李家沟乡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民在田间地头。 扶贫工作队供图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扶贫工作队的张欣、李杰、吴旭、应海瑞走遍了李家沟乡4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的家家户户,历时4个月,开展农机和农业生产摸底普查工作,给每一台农机建档立卡。他们请教相关专家,梳理、总结十年间的扶贫工作,完成了十二万字的“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包含了行业、环境、政策、现状分析,有对扶贫工作的总结,也有对李家沟乡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张欣说,扶贫工作既要低头看路,也要仰望星空,他希望这份报告能给其他从事扶贫工作的人提供借鉴,也希望李家沟乡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加坚实。(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