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刊文:10年劳动必修课,这群孩子收获了什么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12月10日出版的第23期《半月谈》刊发记者王俊禄采写的文章《10年劳动必修课,这群孩子收获了什么》。全文摘要如下:
6年小学,要参加90项家务劳动、90项校内劳动、90项农场劳动、30项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二十四节气,要遵循传统历法设计农场耕种计划,在不同时令种菜、养蚕、除虫、收割……在浙江富阳,一场“新劳动教育”试验已延续10年。
20亩校园空地上的争论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创办于2009年,与一般校园不同,这所年轻的学校拥有20亩空地。
怎样利用这块土地,当时有多种议论。校长章振乐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组织师生讨论:当下教育的短板是什么?
简单一梳理,问题迅速集中:在家里,不少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不会整理床铺,不会系鞋带、洗衣服……自理能力如此,合作能力更遑论多强;再说校园教育,“重知识传播,轻亲身体验”的现象较普遍。
“通过反复研究,我们决定把这块地作为环境教育的新课堂,开辟开心农场,并提出新劳动教育。”章振乐说。
富春七小每个班级都要承包一小块菜地。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搞养殖。
“开心农场”成为孩子们撒欢的新课堂。中午时分,几个小朋友拿着新割来的青草喂小羊,农场里,各班孩子穿行在菜地里,有的除草,有的蹲下捉虫,有的记录植株的高度……
科学课老师张群说,菜上的青虫“供不应求”,学生们捉回去养。李乐欣同学编写了《蚕宝宝之旅》,图文并茂,同学们争相传阅。
跟着工匠学古法造纸,到龙门古镇制作油面筋,赴黄公望隐居地制作竹篱笆……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特点,富春七小实践体验活动的课程也更为丰富。
与泥土有交集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
10年间,富春七小逐渐建立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打造了新劳动教育品牌。
章振乐说:“劳作是连接人与自然的过程。我们希望孩子在泥土芬芳的课堂中感受自然,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自然中,一片树叶,一颗土豆,一朵向日葵,都会在孩子们的笔下绽放魅力。孩子们用巧手给小兔制作温暖的家,将树叶串起,装饰校园;把笛声带给植物,让蔬菜伴着音乐生长;音乐课上,自创农场快乐之歌,在劳作时合唱……
亲近大地,方能感恩生活。二十四节气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孩子们不仅观察到物种、自然的轮回,也收获了充满喜悦的童年,学会了责任,体悟了感恩,更增添了智慧。
学生邵允昊在活动日记中写道:“小时候,奶奶总会在腊八节煮一锅浓浓的腊八粥。今天,我熬制了一锅美味的腊八粥。我想让奶奶在这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喝一碗香甜的腊八粥……”
新教育理念的“蒲公英效应”
在富春七小的引领下,富阳区成立了新劳动教育联盟,新劳动教育课程逐渐标准化、普及化。目前,富阳区设立以新劳动教育为重点品牌的美丽学校75所,推出实施项目149个。
在富阳,新劳动教育已凝聚共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富阳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劳动教育教室和基地,正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国有+市场”的基地网络,并从浙江走向长三角。
富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芬说,未来富阳将打造100个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精品村,探索“企业+”“农户+”“村镇+”“工厂+”等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让乡村振兴和新劳动教育相得益彰。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