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互联网隐私权应提升监管力度 今年秋冬季 空气重污染次数同比减50% 我科学家发现 双黑洞吞噬恒星罕见现象 新冠病毒可能去年12月中旬就在美国出现 江苏200项重大技术需求 等待“揭榜挂帅” 增温不利高寒草地生产力 牧草自有“对策” 广东高院发布“加强司法制约监督”专题改革案例 中国与东南亚企业数字“鹊桥”汇商机 内蒙古出台新措施按下优化营商环境“快进键” 青岛创新政策机制激活数字经济“一池春水” 山东“医”“健”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 北京冬奥会的冰,竟用温室气体制造 幸福写在笑脸上——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脱贫攻坚侧记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卫星交付 开启中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新篇章 郑州持续重度空气污染 两日后将实施单双号限行 2021省级两会时间陆续公布 1月中下旬扎堆召开 戍守在“生命禁区里的禁区” 省级大员调整密集 今年来10省份省委书记换人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鄂尔多斯温暖专项基金” 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从青春视角记录国家变化 “嫦娥”月球挖土前,他们造了11年“月壤” 水利部规范管理有“办法”让考核评估成为实验室工作的指挥棒 疫后武汉人才吸引力不减 多措并举促大学生就业创业 中国官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北京垃圾分类实施7个月 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8840起 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控? 市场监管总局:全面推进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建设 河北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破解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 法官组团进乡镇化解大量纠纷 月球挖土,“打包”完成! 天津成为鸟类“五星级驿站” 更多店主为梦想、兴趣爱好而创业 抚平草原创伤内蒙古探索矿山治理新模式 2021年起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国内速度等级最高跨座式单轨列车成功试跑 正式下线 建好涉县国道 助力老区脱贫 中国多领域学者线上线下多角度聚焦行政区划服务现代化治理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检察公益诉讼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促消费政策再“加码” 家电家具消费迎来利好 多国祝贺嫦娥五号成功在月着陆 中方:将本着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精神促进外空探索 中科院团队: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承载比实现大幅提升 公安部通报十大危险驾驶行为 部分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堵点”调查 我国将以实际行动推动RCEP落地生效 行动者联盟2020公益盛典在京举办 年度七大奖项揭晓 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全文) 浙江会所整治回头看:开放不够、打擦边球,将引导转型 云南法院化解民间纠纷巧打民族特色牌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保护互联网隐私权应提升监管力度

2020-12-03 09:32:06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保护互联网隐私权应提升监管力度

本刊评论员/闫肖锋

发于2020.12.7总第975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电话号码、通讯录、住址以至身份证、银行卡信息时刻处于暴露之中,个人隐私被严重侵犯且愈演愈烈。“当前,企业违规成本比较低,个人信息保护能力良莠不齐,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近日举行的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上,工信部有关官员表示,正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责令1336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以震慑这类违法违规行为。

工信部在2019年也曾进行过类似整治,而事实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仅是冰山一角。为何侵犯隐私屡禁不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是消费者不知道什么是隐私权,被侵犯了也不知情。比如,默认勾选功能就很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个人敏感信息被他人轻易获取。随手打个卡、点个赞,平台就知道你在哪儿、和谁在一起。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隐私已被泄露和侵犯。

二是运营商不知道是否侵犯了消费者隐私,或者侵犯就侵犯了,因为行规如此,你又能奈我何。而据相关法律规定,许多所谓“服务”其实都属于侵犯隐私权,比如,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表现在运营商将你推送给他人);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表现在信息平台根据你输入的关键词向你推送内容)等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尤其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等头部企业的App反复出现问题,它们仰仗用户黏性,长期无视侵犯隐私问题,或存有侥幸心理,将整改当一阵风,甚至搞技术对抗。

当前,App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两大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国互联网产业普遍采用“前端免费、后端获利”的模式,盈利模式从在线广告向基于大数据的定向推送、精准营销转变。企业违规成本低,为逐利而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灰黑产也加速向违规收集使用甚至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聚集。另一方面是App版本迭代频繁给治理工作带来挑战。

互联网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创新不能以牺牲用户隐私权为代价。企业自律应是防范侵犯隐私的第一道关。企业内部应形成信息保护的红线意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应以影响用户数、流量、收入为理由而怠慢。其次,监管部门应严刑峻法,对有令不行、整改不彻底、反复出现问题、搞技术对抗的企业采取停止接入、行政处罚及信用管理等措施严厉处置,处罚一批违规企业,该整改的整改,该下架的下架。

必须认识到,保护隐私是一场信息不对称之战,监管方要有新办法、新举措,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事实证明,守护隐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边界,不能只靠企业自律,依法而治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对信息泄露的处罚太轻,唯有与时俱进,加大惩戒力度,捍卫用户隐私权才不是一句空话。

大数据时代,隐私不是随意买卖的商品。建立这样的现代观念,岂止是互联网企业,更是全社会的必修的一课。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4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