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代文明中,月亮都被奉为神明。但中国的古人认为,月亮是仙女的宫殿——美丽的嫦娥怀抱玉兔,从那里眺望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失望地发现: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玉兔。它清冷、寂静、荒凉一片。即便如此,人类依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不断向它靠近。
2004年,中国首次探月工程立项启动。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便以传说中的仙女命名,它就是——“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奔月而去。11月5日,它开始绕月飞行,不断地拍照、测距,向地球上的人们发回九天之外的风景。依靠它,我们绘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高精度月球表面影像图和月壤主要元素分布图。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已经绕着月球飞行了5514圈,燃料即将耗尽。这位“仙女”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 栾恩杰:当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比较好的各种方案(当中)就是我们就撞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之所以选择这么让它硬着陆,也是为了以后我们嫦娥三号要在月球上进行软着陆做一点技术和一些经验上的准备。
2009年3月1日16时,“嫦娥一号”减速变轨,伸展着双臂向月面落去。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它仍在传回图像与数据。 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坠落在预定撞击点,长眠在了月亮的怀抱里。
仙女,晚安!
2010年10月1日19点,伴着《新闻联播》的片头曲,中国探月的又一位“仙女”——“嫦娥二号”探测器翩然升空。它的首要使命,是为后续到来的“嫦娥三号”的预定落月点区域进行“地毯式”的高清晰度拍摄,为中国航天器的首次月面软着陆打牢根基。之后,“嫦娥二号”开始拜访“邻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嫦娥)二号的最大特点是一探三,就是用一个备份星,最后我们实现了对月球的探测,对日地拉格朗日二点的探测。还对小行星4179,它的学名叫图塔蒂斯,这么一个小行星的探测。
“图塔蒂斯”又名“战神”。2012年12月13日,来自中国的“仙女”追上了“战神”,抓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组“战神写真”。拍完照,“嫦娥二号”已经离开地球700万公里了。它完成了全部使命,从此“流浪”夜空。
如今,“嫦娥二号”已经成为一颗绕着太阳运行的“人造小行星”。大约在2028年,这位“流浪的仙女”将路过地球附近,从太空中遥望家园。
仙女,一路平安!
2013年12月14日,21点11分,“嫦娥二号”的“妹妹”——“嫦娥三号”探测器,稳稳地落在了月面上。而后,她轻轻放下怀抱中的“玉兔”号月球车。这只银色的“小兔子”回头看了仙女一眼,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巡月之旅。月夜,它蜷成一团,在寒冷的黑暗中睡去;月昼,它舒展筋骨,继续探索前行。 直到有一天,它停了下来。
玉兔:啊,我坏掉了。
2014年1月25日,“玉兔”发了一条微博,瞬间牵动人心。
嫦娥三号月面巡视器副总指挥 张玉花:确实我们在故障复现的时候才发现,在追溯前面的照片有在月面留下比较深的车辙。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够看到石块,有可能在(经过)深的车辙和石块的过程当中把电缆就钩到了。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 孙泽洲:这些电缆出线口、进线口感觉是这些电缆出现了松脱,运动之后呢再机械磨损,最终可能就导致了某一个供电路的短路。
2016年7月31日,在超期工作两年半后,“玉兔”号陷入了永久的沉寂。这只勤奋的“小兔子”,将被许多人铭记于心。“嫦娥三号”落月区域已被正式命名为“广寒宫”。这位“仙女”至今仍在工作,她将如传说中一样,在这里“长住”下去。
仙女,保重!
从古至今,月亮总是把正面朝向地球。它的背面蕴藏着重大科学价值和月球的古老秘密。2018年12月8日凌晨,“嫦娥四号” 探测器顺利升空。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 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它携带的 “玉兔二号”刻下了人类在月背的第一行印迹。通过中继星“鹊桥”,“嫦娥四号”始终与地球保持通话,一系列任务迅速展开。
首先“嫦娥四号”是一位“护士”,它给月球“测量体温”,帮助人类绘制出第一份完整的月球全天温度曲线图。
“嫦娥四号”还是一位“观测员”,它承担了人类在月球背面的首次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倾听“来自宇宙的声音”。
“嫦娥四号”还是一位“园丁”,它携带的特制容器里,装着地球植物的种子。
2019年1月4日,这位全能的“仙女”,在荒芜的月球上第一次培育出了植物的嫩芽。或许将来,我们仰望夜空,能看到月亮上开满鲜花。
女儿:爸爸,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
父亲:当然有啊。
女儿:她们是吃了仙药飞上去的吗?
父亲:不是。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把她们送上去的。
(编辑 张婕)